安全生產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容不得半點馬虎。天災無情,人禍更甚,8.21”山洪災害人員失聯調查一事,造成人員遇難和失聯嚴重,告知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時時刻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在行動上和思想意識上務必高度重視,只有時時刻刻把老百姓的害己放在心上,人民群眾才能過得安穩,國家才能放心。
對于此類情況,作為社區一個重要的基層部門,務必以廣大居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建立健全“平急轉換”機制,立足機制體系、人員儲備、功能服務三重發力點,有序發揮應急、服務和保障作用,為“平時治理、急時應急”提供堅強保障,才能與居民群眾一道共建平安和諧穩定的社區。
一、強化組織領導 完善工作方案
社區黨委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主動落實應急防控要求,因地制宜落實細化工作方案,優化資源,確保機制建立、經費保障、物資儲備到位。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一是根據工作預案做好應急處置,就地轉化為應急機動力量,設立“平急轉換指揮辦公室”,成立“平急轉換”工作領導小組,以網格為排、微網格為班的作戰體系,推動微網格員、志愿者等力量下沉一線,實現上下貫通指揮,多兵種聯合作戰,切實提升應急處置能力。二是搭建數字化指揮平臺。依托上級四級一體化信息系統和綜合指揮平臺和線上“小程序”,將社區人員以及商戶等、志愿者等涉及各類防控的所有要素納入系統,對重點人員、重點區域實行標記管理,實現提醒功能,實現信息交互、數據共享、精準防控。
二、盤活社區資源 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進一步發揮區域化黨建平臺作用,豐富資源清單,積極發動轄區駐地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和志愿服務。依托社區“一社”即紅楓企地合作社,構建以駐地五礦、自備電廠、房地產等12家單位組成的互通聯動體系,實現網格力量全動員、駐區單位全動員、社會力量全動員。
二是組建應急儲備機動隊伍,落實應急物資保障。建強“兩支”志愿者隊伍。一支是由市區下派、包保干部、部分在職黨員等組成,本著常態下業余時間參與、應急狀態下立即到社區報到的原則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另一支是由社區的退休醫務工作者、退役軍人、自愿參與的熱心群眾等組成,主要作為社區日常應急防控的輔助力量。以上人員均要建立臺賬。
三是加強宣傳培訓演練。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站、派出所等相關單位協調聯動。通過公眾號、微信群、小小喇叭等形式,宣傳防疫政策、普及防疫知識、提升居民自我防護意識。定期對社區工作者、微網格長等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
三、優化陣地建設 落實服務保障
為有效應對“平急轉換”要求,結合社區“15分鐘社區便民服務生活圈”,完成硬件設施升級改造,保障“平時”服務精準、“急時”處突有效。在突發應急狀態下,一是對陣地空間進行急時劃分布局,繪制應急避難場所示意圖,放在進門醒目位置,合理設置應急物資發放點、應急指揮點、應急供水點、應急廁所、避難住宿區等功能區。并制作疏散路線圖,在各功能室公示應急聯系電話,確保急時24小時暢通。二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根據工作預案和應急處置實際需要,將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就地轉化為處置突發事件的“前線指揮部”、群眾工作“宣傳咨詢點”;社區黨群活動室作為志愿服務人員“報到集結點”、“物資中轉站”;將小區里的空置場地搭建帳篷為群眾避災避險“臨時安置點”、醫療人員“臨時休息站”等功能復合型空間。三是社區人員主動及時協調各方力量,滿足應急狀態下轄區內獨居老人、長期重病患者、殘疾人、孕產婦、嬰幼兒等人群的特殊需求,做好生活服務保障和對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四是利用社區創建“紅楓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服務陣地,為快遞小哥、外賣配送員、環衛工人等新就業群體、戶外職工提供熱水供給、餐食加熱、手機充電、應急藥箱等暖心服務,切實加強對新就業群體及戶外職工的生活服務保障。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發展的階梯。務必將將自覺落實安全發展理念、紅線意識、底線思維、責任體系、風險防控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堅決守好居民群眾的“安全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