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很火的段子:自從開始推進垃圾分類,上海市民每天都要經受兩次來自老阿姨的靈魂拷問:“儂是什么垃圾?”
剩飯剩菜屬于濕垃圾,外賣盒是干垃圾……有網友出主意,如果分不清,儂就以豬為標準。豬能吃的是濕垃圾,豬不能吃的是干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賣了能換豬的是可回收垃圾。多考慮考慮豬,你就會分類了。
但現實往往沒那么簡單,很多人因為傻傻分不清到底是什么垃圾,而屢次陷入崩潰。有人呼吁,趕緊上線垃圾代丟、人工智能自動分揀等服務。
實際上,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當下創投行業的一大熱門。支付寶旗下的生活服務功能接入了“垃圾分類回收”小程序,有做垃圾分類的創業公司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
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提前兩年看到了這一趨勢,并投資了垃圾分類公司奧北環保。但他表示,資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催熟這個行業。“它可能不是一門短期就能賺錢的生意,更大的意義在于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重構上。”
前幾年,一波創業企業開始經營垃圾回收,紅極一時之后都不了了之。有回收行業投資人向燃財經分析了原因:“互聯網+回收”并沒有提升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
早進場的互聯網公司做得很重,自建運輸體系及分揀中心的弊端是扣除人力和運輸成本后,毛利遠遠低于做傳統廢品回收的散戶們。同時,之前并沒有公司做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是兩個概念,前者更難。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生效,不規范投放垃圾的行為將被懲罰。生活垃圾分類在國內已經推行了20年,這次終于加大了推行力度。由垃圾分類產生的創業創新也再次受到關注,其中將涌現哪些新機會?
01.國內垃圾市場空間巨大、形勢嚴峻
到目前為止,垃圾回收依然是依靠回收人員所建立的傳統回收體系。
一個小區附近往往蹲著一個收廢品的人,他也許同時負責周圍幾個小區的垃圾回收業務。基本是三輪車賣給四輪車,四輪車拉到廢品站,廢品站又賣到廢品處理中心,廢品中心處理后再賣到下游企業。中間要經歷幾輪稱重、篩選、分揀、結算過程,利潤被層層分割。
02.環衛這個新風口還有哪些機會?
從居民手里產生垃圾到最終再生資源的再次利用,整個垃圾產業的中間鏈條需要經歷反復售賣和分揀的過程。
整個垃圾分類的鏈條可以分成四階段,包括:分類投放(居民層面)、分類收集(社區層面)、分類運輸(清運)和分類處置(垃圾處理)。圍繞這幾個階段有做垃圾分類、垃圾代收、垃圾回收智能終端、后端智能處理設備等創業企業。
03.垃圾分類行業,大公司擁有更多機會
垃圾分類公司在源頭就以垃圾分類打包的方式去掉了中間多個環節。投資人認為這是目前最有效的切入點,難點又在于,這件事需要一個城市一個點位地推進,不僅耗時間也耗資本。
對于創業者來說,垃圾分類與用戶息息相關,需要通過時間建立品牌認識,培養用戶習慣,快不了。馬睿認為,做垃圾分類行業,需要長期的品牌帶動,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初創公司都不太想從垃圾分類切入的原因。
垃圾產業是個慢功夫,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更多利潤,創業企業要承受更大的融資壓力,其中大企業則擁有更多機會,因為他們有充足的資金彈藥,擴張時不用承受融資壓力。
上海推行垃圾分類政策反映到二級市場上,6月19日垃圾分類板塊表現強勢。這個領域里已經有多個上市公司,環衛裝備企業龍馬環衛、盈峰環境、中國天楹;餐廚垃圾技術及設備供應商維爾利;垃圾焚燒企業瀚藍環境、上海環境等受惠垃圾分類政策的上市公司漲幅顯著。
當國家層面開始推動,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一股腦進場,行業加速之后又將迎來哪些變數?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