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社會科學類院所治理體制改革的思考——基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實踐
作者:李丹 韓鳳芹
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刊期:《財政科學》2022年第1期
內容提要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與自然科學研究占據同樣重要的地位,共同決定了國家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然而,目前社科類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存在行政化的問題,阻礙了院所理論創新和決策支撐水平的提升。本文總結了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體制改革的經驗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煉了社科類院所治理體制的改革框架。一方面,政府推進院所去行政化改革,擴大創新工程對社科類院所的穩定支持,全面落實院所自主權;另一方面,構建系統的院所內部治理體制,包括以首席研究員為引領組建科研團隊,以科研人才為核心明確激勵約束機制,以新型院所為載體建立跨學科合作平臺,以學科性質為依據探索多元化評價機制。
關鍵詞:社科類科研院所 治理體制改革 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 去行政化
文章結構框架
點擊看大圖

精彩內容摘編
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充分發揮社會科學類院所作為國家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著力提升社科理論研究水平和決策支撐能力。
很多研究表明,現行社科類院所的管理體制還存在未理順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題研究重立項輕過程,基本都是負責人等2-3人主要參與研究,較少形成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對于牽扯到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應用對策研究來說,研究成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王志東,2011;鄧子綱,2011)。二是傳統體制下平均主義問題普遍存在,科研激勵機制不健全,積極的學術氛圍和創新環境尚未形成(李建軍,2011)。三是科研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發表論文和專著的數量上,欠缺長期的潛心研究,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復(李濤,2016)。四是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機制不暢,一些具有應用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研究觀點停留在作者手里,不能在第一時間與政府實際工作部門建立聯系,失去了創新性和時效性(高力彬,2007)。
已有研究中也提出了相應的體制改革建議,包括放開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權,建立院所之間的資源共享機制,創新科研評價手段,提高科研人員待遇等(孫紅,2016;楊杰,2016)。這些改革舉措解決了目前社科類院所科研管理的部分問題,但尚未形成院所自主治理的體系。因此,本文以中央級社會科學類科研院所(以下稱社科類院所)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構建符合社會科學研究規律的院所治理體制。在分析社科類院所科研管理現狀基礎上,通過案例總結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治理經驗,梳理目前創新工程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社科類院所治理體制的改革框架,并提出了幾點改革建議。
社科類院所管理體制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對社會科學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R&D經費投入從2009年的20億元增長至2018年近60億元(圖1),人文社科類R&D課題經費總額在十年中增長了3.5倍(圖2)。但總體來看,社會科學的R&D投入占總研發經費投入的比例僅為2%左右,體量仍遠遠不及自然科學。因此,我國的科技創新政策大都是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主要依據制定的,在很多方面并不適用于社會科學研究。


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和規律,從實驗中得出新結論、獲得新技術,通常具有較強的市場潛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能夠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而社會科學更多地體現研究者的智慧、思想和思路,在價值實現上具有潛在性與間接性,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政治效益上。因此,社會科學的科研組織方式更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意識。然而,現行的社科類院所管理體制偏向行政化,院所的自主權放開不夠。特別是政府部門下屬的研究院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政府工作開展支撐性研究,欠缺研究理論深度和知識積累,制約了社科類院所理論創新和決策支撐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政府自上而下的科研組織方式阻礙了創新性研究成果產出。目前社會科學研究資金由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社科聯等多家政府單位分散管理,以項目形式組織社科類院所開展研究。科研人員選題多是結合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而欠缺對現實世界問題和規律的深度挖掘和探討。這造成研究提出的結論和建議缺乏背后的內在邏輯和依據,研究結果低效重復,獨創性不夠,對決策制定的參考意義也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院所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與社會科學研究規律不匹配。一是科研團隊的形成更多依據現有的研究科室,缺乏靈活性,不利于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二是由于社科類院所績效工資總額、項目間接經費比例限制等規定,科研人員發放勞動報酬的自主權有限,缺乏對高端人才智力勞動價值的體現,削弱了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三是人才績效評價機制偏重指標化,科研成果普遍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的數量來呈現,對于社科類理論和決策成果的質量評價不完善,大多僅停留在完成項目指標,而不是以其理論和決策價值為導向,難以激勵科研人員高質量完成研究。
全文刊于《財政科學》2022年第1期,歡迎訂閱!
引用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