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天山雖高,足可以丈量,困難再大,危機中也可以孕育新機。
眾維煤業是河南能源新疆公司十年前入疆的第一站,是新疆公司發展壯大的“黃埔軍校”,曾經的輝煌不言而喻。面對當前煤炭行情下行,一采區二采區資源枯竭而三采區手續未辦下來的嚴峻形勢,河南能源新疆公司眾維煤業堅持不等不靠,敢做敢先,積極推行契約化管理模式,向管理提升要效益,牢牢把握黨建引領和經營管控主動權,促進企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實現了降本增效添活力。
契約化管理“落實落地”
“4月份我們根據年初簽訂的契約化管理目標責任書,經過公司黨委反復研究制定方案,提出了“止血”“造血”必須同時進行的思路,先后抽調209人支援塔河礦業和天欣煤礦,切實落實“換崗不下崗”政策,不但保證了職工的收入,也減少了眾維煤業經營壓力,這一下子就每月減少工資支出200多萬元。”該礦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忠賢在黨委中心組學習會上如是說。
“礦上職工調走一半,井上井下工作量還是不少,我現在就干兩個崗位,我本來是調度員,下班還兼職水房抽水工,我現在就住在水房,真正可以說算是以礦為家了,不過礦上給我的工資也高了,現在我一月能拿7000多,干著也有勁了。”在該礦調度室內,調度員高國強在與筆者的懇談中說著笑著,對礦上實行的“一人雙崗”“一人多崗”“一人多能”管理制度非常滿意。這是該礦開展“增強責任意識,激勵用心做事,實現體面生活,推動全員降本增效”活動的一個縮影。
該礦牢固樹立“企業為我增彩,我為企業擔責”理念,緊緊抓住職工思想動態和經營管理“止血點”、“出血點”,進一步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回饋職工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合理愿望,在推動全員降本增效的同時,提升職工平均工資基數。每月將活動的開展情況作為年終綜合先進單位和個人評先的重要依據。根據契約化管理考核制度,年底完成計劃的單位,節省費用和創收創利將依據創收創效指導意見標準,按一定比例對其進行獎勵,并將各項工作目標與公司分管領導、關聯科室(區隊)及科(隊)長和管理人員績效掛鉤考核,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全礦干部職工生產管理積極性。據統計,受新冠肺炎疫情諸多外部條件影響,造成煤價下滑,銷售不暢,對此,該礦不等不靠實行全員銷售策略,真正實現“服務上門”開發客戶,“連續作戰”確保每日生產出的煤炭,能夠順利裝上車、銷出去,在當初6個鏟車司機減少一半的情況下,2020年5月份實現原煤銷售9萬多噸,創歷史新高。同時,在修舊利廢方面也成效顯著,1-5月份實現材料節約價值達50多萬元。
惠民工程“增添活力”
我們的職工是惠民工程的主體,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我們一定要把好事辦好。該礦為了改善職工生活條件,制定方案,安排專人負責與當地政府聯系,由政府出面協調在距礦區25公里的鎮上電廠小區租賃一棟六層3個單元36套樓房,配齊生活必須用品,免費提供給職工居住,上下班安排班車接送,用少花錢、多辦事的創新思路,讓職工在“山溝里”實現了體面生活。
“我去鎮上住了,和生產科的兩個女生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小區的環境條件可好啦”,該礦區隊辦事員劉美提起在鎮上分房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打開了話匣子。“我在眾維干十二年了,一直在礦上住,人員最多的時候8個人一個房間,真是連大氣都不敢出,生怕影響了別人,礦區場地小,成天煤灰連天,生活條件真是差的沒有辦法”,提起往事劉美現在還心有余悸。
“現在好了,電廠小區是鎮上最好的小區,可以說是泉水聲響,綠樹成蔭,在城上住都沒有這兒方便,聽說其它礦也要學我們讓職工搬到這兒來住,到時候就更熱鬧了……”職工在交談中充滿了對企業的感恩和感激。
該礦近年來在確保職工工資和五險一金按時足額發放繳納的同時,積極主動參與當地精準扶貧工作,與當地36戶困難群眾結對子成親戚,先后發放扶貧資金和物資100多萬元。公司工會每年還給全體職工辦理了生日蛋糕卡,購置了健身器材和大型學習培訓電子屏,開展了系列主題活動,提高了節日福利標準,有力的彰顯了落實契約化管理的好處和活力。
對標創新“融合并進”
“在找準問題、剖析原因的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細化措施,落實責任,做到‘人人頭上有指標’,嚴格按照時間節點進行融合并進整改落實。對加快三采區項目手續辦理工作要求做到月度有進展、階段有成效、年度達目標。”在該礦三采區項目推進專題會議上,指著會議室顯示屏打開的三采區項目工作推進表和推進計劃時間節點圖,該礦總經理劉洋對下一步工作正在進行提前擬定計劃和詳細分析講解。
該礦將三采區項目作為中心工作,強化對標管理,融合并進,加大成本對標、效率對標力度。“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疏忽和滯后,斷掉企業發展的前程和機遇,”是該礦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忠賢常說的一句話。目前該項目各項申報材料已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層面受理,進展順利。
根據契約化管理具體實施方案,通過“三大改造”,逐步降低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是企業在困難中實現鳳凰涅槃的必然道路。加強日常經營監測,隨時掌握礦井生產、人員作業和經濟運行狀態,實現各項經營數據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規律可循、管理可控和責任可究,結合開展“三化”管理和雙基建設,實現對科室區隊班組單元對標排序、對等獎罰,切實融合好安全與生產的關系,融合好人與設備的關系,確保了12062工作面安全推進和各輔助作業工程實現動態達標,筑牢了礦井安全生產根基。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每年都有十幾個公司、省(自治區)和國家級創新項目落實落地,充分說明了也只有不斷進行創新創造,才能為企業發展實現更多更大的價值。”在創新工作室該礦副主任工程師萬威表示,要更加用心鉆研技術,練就過硬本領,用點滴穿石的精神落實好建設綠色礦山智慧礦山的要求。而這也生動詮釋了該礦注重管理創新的“初衷”和成果。
該礦專門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建立了以總工程師為中心的創新技術團隊,大力開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活動,以創新收購正向激勵為導向,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金點子”成果轉化,全面促進契約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近三年來,該礦創新工作室廣泛開展業務培訓、技術革新,相繼培育了40多名技術新秀、管理人才和工匠能手,為礦井高效運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