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原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于1994年,是國內理工院校中較早成立的人文學院。學院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以“黨政融通、齊頭并進”的理念,以系統思維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實現從“圍繞式”向“融合式”轉型,構建多方參與、優勢互補、資源聚合的工作體系,為推進“精品文科”和高質量學院建設提供堅強保證。
聚焦政治引領 促進黨建與專業建設融通
學院黨委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需求,認真把好“精品文科”建設方向,圍繞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發揮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布局“大思政”體系,持續加強專業建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獲批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公共管理專業獲批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近年來有14門(9門本科生課程 5門研究生課程)課程被評為學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案例建設課程等。《社工行政》被評為江蘇省首批一流本科課程,《矯正社會工作》被評為江蘇省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同時,學院從黨和國家的急迫需要和戰略需求出發,認真履行基礎教育使命,積極打造服務學校、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特色教育品牌,如“三訪五微”“薪火計劃”等思政品牌活動,強化師生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構筑人才培養新生態。
聚焦品牌示范 促進黨建與人才培養融通
學院黨委堅持“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主線,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和教師黨員在“三全育人”中的創造性,通過打造黨建與業務融合品牌,服務人才培養。
注重基層黨支部品牌建設學院黨委以“三優一品”(思想優、作風優、班子優,支部工作有品牌)為目標開展創建活動并打造工作品牌,讓基層黨支部“活”起來。近年來,學院2個支部獲評江蘇省“樣板黨支部”建設單位和江蘇高校優質黨支部,建設了“江蘇省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基地”等省級黨建研究平臺。
注重人才培養工作創新學院黨委堅持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一核引領、雙向發力、四級聯動”的“1 2 4”工作模式,牢牢把握思政教育這一核心點,通過“黨建 學習”“黨建 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雙向發力,同時構建“黨委領導—專業導師—班導師—輔導員”的四級協同網絡,指導學生開展科研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實踐、學生社團等活動。近年來,學院百余名學生獲得江蘇省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等榮譽。學院打造“兩度書坊”校地共建品牌,形成“讀懂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品牌活動,培育出多個學生團隊品牌,學生榮獲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第十一屆“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國省級榮譽100余項。
注重學院文化塑造學院黨委始終堅持培養具有獻身精神的南理工人,密切關心社會需要,發揮專業優勢,在社會工作、公共治理等領域發揮作用。學院黨委發揮專業優勢,組織教師參加汶川、雅安地震后的學校災后重建工作,獲民政部頒發的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聚焦組織優勢 促進黨建與師資隊伍建設融通
學院黨委堅持引進和培養優秀教師,強化對青年教師的政治引領,通過建立黨委委員聯系教授、青年教師、黨支部、年級的“四聯系”制度和“潤道工程”,加強青年教師在思想、業務工作方面的培養。同時,專業教師黨支部實行“雙帶頭人”制度,強化黨員教師培養平臺。學院出臺《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制定“老帶新”幫扶計劃,加強對新進教師的科研幫助和激勵。近年來,學院引進12位中高級職稱青年教師,其中8位教師入選省部級及以上人才工程,主持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80余篇,并建設江蘇省新時代小推車精神體制機制創新軍民融合研究促進中心、循證社會科學課程類改革虛擬教研室等5個省部級及以上研究基地。此外,學院加強青年教師業務能力培養,開展百余場“大家人文”講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授課,還選派優秀青年教師赴國外院校、國內政府單位、科研基地等崗位掛職鍛煉,為教師隊伍搭建成長平臺。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學院將繼續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為南京理工大學在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道路上貢獻文科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黃磊 趙資順 胡瑋玥)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