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年前,每當我提到我正在開發一款低代碼開發平臺時,即使是與一些IT內部人員交談,也不得不就無代碼、低代碼是什么解釋一通。但從2018年起,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早期進入該市場的企業被高價收購或獲得了巨額投資,不少玩家都找到了各自的玩法。現在,每個IT從業者似乎都聽過無代碼和低代碼,各種規模的企業也已經開始使用或了解低代碼平臺。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年,關于這個行業的相關消息越來越多。在這個現象背后,是技術、社會和商業期望的變化在推動著。
本文中,我將重點介紹無代碼和低代碼平臺發展背后的一些驅動因素,這些因素使得無代碼和低代碼在軟件開發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進化,而非變革
我們現在使用的這些平臺和技術并不是最近才突然出現的,在過去幾年中,很多大大小小的技術公司已經花費大量投入來研發低代碼開發平臺,國外的一些平臺甚至已經發展二十多年了,國內的BPM或快速開發平臺(這兩個是低代碼的前身)也已經發展了十多年。我們最近看到的平臺技術越來越成熟,他們的解決方案也傳遞給越來越多的客戶。對于行業內的人來說,這些新的特性是進化,而非突變而來,這些變化不僅正在發生,也恰好處于它的黃金時段。
- 技術環境
我要強調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眾所周知的,在行業資訊、常規報道和經濟預測中經常出現: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特別是在IT行業中,這個問題從未真正消失過。
缺乏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這個問題已經出現很久了,從架構師、用戶體驗設計師,到各種前后端程序員。隨著矛盾越來越突出,有些企業開始人才爭奪,只有部分有實力的公司能留住人才。但人力成本不斷增加,會導致項目連續性風險非常大,因為你也不知道關鍵人才還會呆多久。
實際的影響會略有不同,由于IT人才的薪資不斷增長,很多公司自身無法長期維持一支專業的團隊,越來越多的團隊和個人進入toB行業,為企業提供專門的IT服務。這就帶來了另一個結果,這些服務團隊參差不齊,部分團隊在交付客戶需要的解決方案時,出現大量缺陷、缺乏安全考慮、不支持動態伸縮,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 業務發展
幾周前,我與一家公司的CEO、CIO討論他們應該擁抱云計算,使用云原生的一些技術和特性時,CEO毫不猶豫地點名了幾個項目,并認為需要使用在線系統來滿足需求,提升運營效率。CEO說完之后,CIO也表示支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CEO重點提到的一個資產項目,需要對價值過億的資產進行盤點,而CIO卻表示該項目計劃在6個月后完成。CEO對這此表達了不滿。其實再深入了解一下這個項目需求就能發現,這不過是將紙質的表格管理方式轉向在線的系統管理。
大家都在吐槽IT項目花費的時間太長,當IT部門準備解決某個業務問題時,業務已經持續發展并發生變化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競爭不僅僅來自你的同行,跨界打劫、降維打擊成為常態,能夠靈活地應對市場發展變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作為企業,IT能力落后的話,如何與時俱進跟上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
- 企業自力更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信息技術展現出越來越大的力量,但它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盡管每個人每天都在使用或接觸信息技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不多,能讓它為己所用帶來巨大效率提升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信息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對于公司中的每個角色,甚至對每個人而言,信息的接收、呈現和處理方式都是不同的。了解所有企業、個人需求,并結合當前的技術能力,你就知道自己所面臨的挑戰了。
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復雜到只有專家才能夠有效地應用它,但是對信息的需求卻越來越大,越來越廣。填補這之間的距離,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就是低代碼和無代碼平臺進化出來的驅動因素。
使用低代碼或無代碼平臺工具,讓用戶自己擁有解決自身需求的技術,這也是此類平臺現在備受關注的重要因素。當然不得不說,工具永遠只是工具,它需要在善于使用的人手中才能發揮出巨大價值。企業自身對現有和未來業務的理解、對工具的熟悉以及清晰的邏輯和產品思維,是實現組織數字化轉型另一個關鍵支點。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