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
1.瀑布模型中,將軟件生命周期劃分為軟件計劃、需求分析、軟件設計、程序編碼、軟件測試和運行維護等六個基本活動,并且規定了它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
2.瀑布模型強調文檔的作用.并要求每個階段都要仔細驗證。
3.瀑布模型的線性過程太理想化了,各個階段的劃分完全固定,產生大量文檔,增加工作量
V模型:
軟件測試的V模型
- 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
- 局限性:僅僅把測試作為在編碼之后的一個階段,未在需求階段就進入測試
系統測試應檢測系統功能、性能的質量特性是否達到系統要求的指標
W模型:雙V模型)
盡早發現軟件缺陷,減少開發成本
1. W模型增加了軟件各開發階段中應同步進行的驗證和確認活動。
2 .W模型由兩個V字型模型組成,分別代表測試與開發過程。
圖中明確表示出了測試與開發的并行關系。
有利于盡早全面的發現問題
①測試和開發活動也保持著一種線性的前后關系,上一階段完全結束,才可正式開始下一個階段工作。
②無法支持敏捷開發模式。對于當前軟件開發復雜多變的情況,W模型并不能解除測試管理面臨的困惑。
敏捷開發模型:
1.以用戶的需求進化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軟件開發。
2. 軟件項目在構建初期被切分成多個子項目,各個子項目的成果都經過測試,具備可視、可集成和可運行使用的特征。
3. 把一個大項目分為多個相互聯系,但也可獨立運行的小項目,并分別完成,在此過程中軟件一直處于可使用狀態。
敏捷開發流程的8個步驟包括:
1、目標制定,目標對齊:通過市場調研、業務思路、風險評估制定公司規劃和目標,根據這一目標產生所有部門的目標并實現對齊;
2、產品規劃:產品研發部門根據目標制定產品關鍵路線圖,這個路線圖中分布著不同的產品特性和完成時間;
3、組織產品待辦列表:產品規劃產生的需求、客戶需求、市場人員收集到的缺陷等將組成產品待辦列表;
4、需求梳理:然后產品負責人對這個列表進行梳理,并在需求梳理會講解具體每一個需求,團隊成員根據需求的復雜程度評估每個任務的工作量,輸出本次迭代的待辦事項列表,完成優先級排序等工作;
5、迭代規劃:通過Sprint計劃會,明確要執行的工作、沖刺目標等,
6、迭代開發:期間會進行每日立會、性能測試、測試等工作;
7、Sprint評審:由每個任務的負責人演示其完整的工作,由產品負責人確定Sprint目標是否完成,版本什么時候對外發布,新增bug的緊急程度等。
8、開回顧會議:回顧會議由Scrum團隊檢視自身在過去的Sprint的表現,包括人 、關系、過程、工具等,思考在下一個Sprint中怎么樣可以表現得更好,更高效,怎么樣可以和團隊合作地更愉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