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4月16日訊今日,中國科協在北京發布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呈提速增長趨勢。
亮眼成績的背后,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表示,從本次調查來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呈現總體水平不高、增長速度較快的發展特征,農村居民和老年人是明顯短板。
農村居民方面,盡管2023年的城鄉居民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進一步緩解,但城鄉居民科學素質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17.25%和9.16%,城鎮居民科學素質水平高出農村居民接近一倍。
老年人方面,本次調查涉及的60~69歲人群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5%,與2022年相比僅增長了0.03個百分點,仍在5%以下的較低水平,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較慢。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和老年人科學素質發展還存在雙重短板疊加的巨大挑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23.81%,高于城市15.82%的老齡化率7.99個百分點,且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快于城市,農村人群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新技術革命帶來新的挑戰與風險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農村居民人口基數大、科普資源不足、運用科學能力不夠,農村老年人群成為科學素質發展的最薄弱人群。
王挺指出,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30%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相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仍需持續發力,進一步縮小差距,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人力資源基礎。
此次調查發現,電視和互聯網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互聯網作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在各類科普基礎設施中,以科技館為代表的科技類場館參觀意愿和使用效能最高。
王挺介紹,近年來,中國科協全力打造“科普中國”品牌,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優勢,努力打造國家級高端前沿網絡科普陣地和權威科普資源庫,為公眾提供更多科學、權威、有用的科普內容。科普中國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傳播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資源庫之一,為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科技館為代表的科技類場館是我國重要的科普基礎設施,對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發揮獨特作用。2012年以來,中國科協牽頭建設并整體布局現代科技館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興建實體科技館;在尚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在縣域、鄉鎮及邊遠地區組織開展流動科普設施巡展;開發基于互聯網的數字科技館網站,為網民提供體驗式的科技館服務,同時集成科普資源廣泛服務基層科普機構和科普組織。(記者 戰釗)
來源: 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