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到底要忙看病還是忙論文
為應對業內存在的科研造假問題,今年2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醫學科研誠信和相關行為規范^》。
《規范》明確了醫學研究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規范,突出了醫學研究機構的科研誠信主體責任,并提出“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人員獎勵獎金、臨床工作考核等掛鉤”。
《規范》還回應了當前醫學科研誠信面臨的挑戰,提出無實質學術貢獻者不得“掛名”署名;同意參與署名的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在承擔領導、指導責任以外,還要與不端行為直接責任人承擔同等責任。
此外,近年來,“醫生到底要忙看病還是忙論文”的話題也在兩會上屢屢被代表提出。
中國醫生苦論文已久
一直以來,科研成果在醫療評價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是由于臨床水平評價難以進行系統、量化的評價導致的。而科研方面的評價卻不然,通過文章發表數量、累積影響因子、被引用次數、基金層次和額度等顯而易見的條件,能夠更為輕易地進行量化評價,所獲取的評價結果也更為直觀。
因此,在中國,醫生發表了多少篇論文、影響因子幾何,長期與其職稱評定、薪酬水平相掛鉤。這也導致在醫務人員職級晉升時,對科研方面的評價往往更被看中,醫務人員的薪資待遇又多與職級掛鉤,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科研焦慮”。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在2019年6月5日公開發布《廣東省人民醫院°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規定》。其中對主任醫師的科研工作實績考核要求包括:學術論文必須
在1-IV類期刊上發表,至少有一篇臨床型研究論著和一篇Ⅱ類及以上期刊論著。
根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官網,其2020年臨床醫療類主任醫師職稱評審的必備條件包括發表本專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4篇以上,其中需被SCI收錄1篇以上、被Medline收錄2篇以上,或在CSCD來源期刊發表論文3篇以上。
但臨床醫生發論文真的沒那么容易。不少醫生都表示,如果不是為了晉升,自己可能根本不會在看病救人之余花費額外精力搞科研,發論文。
論文造假與外包工廠猖獗
不可否認,作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指標,論文數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起到驗證醫生技術能力與水平的作用。
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求醫患者多,普遍繁重的一線臨床工作常常無法與科研要求相自洽,醫生造假論文一度成為我國論文造假的“重災區”。
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腫瘤生物學》決定撤銷524名中國醫生涉嫌同行評審造假的107篇論文。
這些論文的通訊作者署名單位甚至不乏協和醫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身影。
2020年9月16日,科技部官網通報九起科研違規行為,其中六起都發生在醫院,涉及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等。
文章署名作者有一線醫生,也有主任醫師、醫院副院長等高位。甚至還有多篇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此外,論文外包工廠也越發猖獗。早在2009年,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就顯示,我國第三方論文代寫代發市場已達到10億元以上的年產值規模。
一批又一批可能來自“論文工廠”的問題論文被發現、撤稿,論文發表單位涉及多家中國三甲醫院。
甚至在論文外包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被詐騙的情況。去年7月,云南昆明刑偵隊協助江蘇泰州警方搗毀了一個以“買賣、代發論文”為由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
在這個團伙中,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只有初高中文憑,根本不具備代寫專業文章并發表的水平,而詐騙對象卻幾乎都是博士、副教授等高知群體。
論文造假和論文外包,皆是源于同一個問題的兩種現象。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唯SCI&”“唯論文”考評制度助推的產物。去年兩會期間,張澍^就在政協會議上發言說,為了發表SCI論文,可能“毀掉”了一批年輕人。
一是這些人不得不把過多的米集中在發表SCI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一是有些人寫假文章或是買文章,一旦被發現后,科研學術生涯就毀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