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監管政策密集落地、數字轉型持續深化、資源投入提質增效、科技戰略創新引領、自身管理精細化轉型的多重背景下,銀行業應圍繞“精細管理、提質增效”為核心原則,全面推動自身科技資源管理體系優化升級。
一、數字化轉型監管政策分析
自2009年以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不斷發布一系列銀行業金融科技相關政策,尤其2021年后,對金融科技規劃、數字化轉型頒布一系列新政策推動銀行業數字化轉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是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數字化頂層設計、業務創新、網絡安全、跟蹤評估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進一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明確強化金融科技治理頂層設計,構建循環內控機制,完善敏捷團隊打造,健全規劃運行監測機制。
2021年12月,《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監管辦法》進一步加強對銀行保險業信息科技外包的管理,在外包治理、外包準入、監控評價等制定一系列管理要求與量化指標。
《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是銀保監會出臺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首份專門文件,在機制、方法等方面對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予以規范和指導。
二、破局之道銀行業科技資源管理優化建議
為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科技資源投入提質增效,提升科技體系精細化管理,促進科技對業務的賦能作用,銀行可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投放決策體系、科技預算管控體系、需求準入管理體系、項目后評價體系,以實現科技資源投入決策科學化、資源分配管理精細化。
01、完善科技資源投放決策體系
一是加強計劃制定統一性。各部門在每年四季度啟動科技項目計劃編制與科技預算編制,應進一步加強戰略規劃承接,組織業務部門、科技部門等開展業務訪談,圍繞業務能力、科技能力、應用創新、基礎技術能力等視角全面梳理現有科技資源與需求,識別并形成下一年度金融科技工作推進重點,加強計劃制定的統一性與準確性。
二是完善計劃編制流程。構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計劃編制機制,由科技相關部門會同業務部門結合金融科技規劃、數字化轉型工作要求、各部門業務發展規劃、科技能力基礎及技術創新趨勢等多維度共同完善信息科技年度建設計劃。
三是優化計劃制定完整性。一方面需求部門在提出年度需求時,應結合自身業務戰略與發展重點,進行需求整合,明確需求優先級,壓降不明確需求,提升需求質量;另一方面,科技相關部門在制定年度需求計劃時,應結合自身科技資源,明確各項目實施計劃,明確任務周期,以制定項目預算。
02、加強科技預算管控體系
一是優化資源分配機制。需求部門根據戰略規劃確定年度重點任務,會同科技相關部門基于各項目歷史實施情況、預算執行情況確定項目計劃,進行預算編制,并結合科技資源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則,合理整合需求,確定項目優先級和預算分配。
二是完善預算執行監控。一方面可建立項目資源監測機制,定期統計和分析項目資源使用情況,評估項目資源使用風險,評價項況,評價項目資源配置和調度的科學性、有效性,鼓勵項目實施單位合理安排項目資源,提升資源質效。另一方面可完善建立項目成本報告機制,依據項目實施進度和技術人員實際投入情況,定期測算項目人力資源成本,并按照受益單位成本分攤比例進行成本分攤,形成業務板塊、需求提出單位維度的項目成本數據。
三是深化預算執行監控分析。優化科技預算執行分析維度,對于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進行項目預算執行分析,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預算執行進度、預算執行差異進行梳理分析,明確項目執行是否存在成本偏差與進度偏差情況,科技相關部門基于預算執行分析情況,會同項目管理團隊制定改進建議與應對措施,以保證預算目標的達成,并對上期改進計劃進行跟蹤分析。
03、深化需求準入管理體系
一是提升需求質量。一方面,需求部門提出需求時,應加強部門內部審核,明確需求價值與項目目標,完善需求效益評估,識別戰略性及重要的需求,基于業務發展戰略,對板塊或部門內需求進行統籌整合,落實需求統一收口管理。另一方面,可進一步優化需求分類,作為劃分項目立項指標、項目優先級排序基礎,如按照業務開發類、基礎設施類的項目進行劃分。
二是強化需求審核。一方面,各需求部門可在部門內部設置需求管控線,加強對部門內需求的審核,同時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對需求質量的審核,細化需求質量管控要求。另一方面,應優化需求文件標準,構建差異化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明確項目必要性、目標、影響范圍等要求,加強科技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評估。
三是完善評審標準。基于細化的立項文件模板,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評審職責,加強對項目目標與項目價值的評審,同時,針對重大戰略需求設置專有的管理流程,在項目價值、目標、必要性、效益等方面明確的前提下,保障戰略需求快速落地。
04、夯實項目后評價體系
一是完善后評價流程。可通過組建評價小組,由需求部門、業務主管部門、科技部門、財務部門等人員共同參與項目后評價,分別針對目標達成情況、項目收益情況、項目管理情況開展項目后評價。
二是明晰后評價指標。進一步拓展項目后評價維度,以項目立項材料為依據,通過定量、定性結合分析的方式,納入需求管理、項目管理、同業競爭力等指標,如項目效益指標:對項目效果、項目財務收益、項目非財務收益等方面進行分析;過程管理指標:對項目過程管理中的系統月報、質量指數、需求波動數據進行分析評價。
三是構建結果應用機制。需求部門應當基于需求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進行項目回顧,通過后評價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投資決策水平和項目投資效益回報,通過后評價發現問題的項目,業務主管部門和項目組應按計劃實施整改,并由后評價小組跟蹤相關整改落實情況。并進一步建立項目后評價結果應用機制,一是定期向科技相關評審委員會匯報;二是基于后評價評分影響下年度需求優先級;三是基于項目收益情況影響下年度資源投入。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