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丨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發展背景:低代碼首先降低企業數字化門檻,滿足企業通用性軟件需求,進一步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滲透率。其次,低代碼開發平臺提升企業在業務與IT系統上的運轉統一性,降低維護與協作成本,靈活集成復用業務資產模塊提升業務敏捷性。最后,利用集成的海量數據,加持人工智能技術,決策更快更精準,賦能企業邁向數智化運營。
廠商分類:當前低代碼廠商類型主要有原生型、傳統型、生態型三種。生態型低代碼廠商主打“產品 服務 生態”的模式,這里的生態可分為內部多應用的集成利用與外部合作伙伴的協作,完善低代碼產品本身功能、提升自身產品性能的同時也可實現與合作伙伴的生態共建。
選型要素:通過從產品能力、品牌影響力、生態能力三個維度對低代碼廠商進行評價,產品功能全面、具備一體化開發平臺能力,廠商背景雄厚、資金鏈充裕、客戶認可度高的廠商更受市場歡迎,同時具備內部資源鏈接能力和外部合作伙伴鏈接能力的廠商更具生態發展優勢。
趨勢洞察:趨勢一:一體化開發平臺的標準化與統一化的不斷發展進一步穩固行業生態,做到廠商資源共享利用、產品靈活組合,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空間。趨勢二:盡管生態模式多樣且發展傾向不同,合作伙伴與客戶仍然是所有生態形式中都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兩個因素。趨勢三:內外部生態與產品的整合模式以內部生態與外部生態聯合對低代碼產品賦能為特點,提供更多類型的產品與能力的調用外,進一步加深底層資源與低代碼產品的融合。
低代碼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
培養快速開發與敏捷變更能力,低成本推進企業數字化進程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低代碼的易用與靈活特性能夠幫助企業在短期內迅速調整業務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長期可付出較低成本賦能業務員工自主開發技能,進一步加速創新落地速度。而低代碼工具的集成性可以疏通企業數據與軟件脈絡,賦能企業加強精益化與智能化管理。總體來看,低代碼首先降低企業數字化門檻,滿足企業通用性軟件需求,進一步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滲透率。其次,低代碼開發平臺提升企業在業務與IT系統上的運轉統一性,降低維護與協作成本,靈活集成復用業務資產模塊提升業務敏捷性。最后,利用集成的海量數據,加持人工智能技術,決策更快更精準,賦能企業邁向數智化運營。
低代碼資本熱度不減
行業發展空間受資本認可,公司長期價值實現能力是落腳點
截至2022年7月中國低代碼市場共有74起投融資事件。2021年投資筆數減少,但其易用、靈活、集成特性在短期幫助企業實現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同時,長期賦能企業實現可持續性的、緊跟變化的IT服務能力自有化,因而低代碼賽道仍被市場和投資人看好,2022年投融資筆數有所增長。但是,低代碼格局尚未成型、競爭不斷涌動,資本的落腳取決于低代碼廠商自身是否有能實現長期價值的關鍵因素,例如完善的生態鏈、深厚扎實的底層技術基礎、豐富集成的功能板塊、服務大型客戶的能力等都是價值體現落地的關鍵。
低代碼行業標準初建立
通用能力與使用習慣標準化增擴產品用戶數與生態圈廣泛度
若行業標準化程度極低,則會帶來以下痛點:首先,獨立廠商產品具有的強侵入性造成后期產品換用困難,導致用戶學習成本無法攤薄進而放棄此類產品的使用,行業難以建立起足量用戶群體。其次,參差不齊的產品水平會拉升客戶的挑選成本,同時低標準的產品會拉低行業整體用戶體驗,流失市場空間。目前,中國信通院推出低代碼開發平臺通用能力要求,正在申請行標,但除通用能力標準外,產品使用習慣也應當向著規范化統一化發展,行業標準的完善仍在發力。畢竟,行業的標準化除了給供給方更便捷的升級路徑、需求方更好的體驗之外,對于提供生態圈發展進而衍生更多營收機會的作用力也不容小覷。
低代碼應用場景熱力圖
制造、零售、教育應用豐富,深度挖掘復雜業務場景應用
低代碼主要廠商分類
以產品為基礎搭建生態服務體系,基于自身優勢進行發展定位
當前低代碼廠商類型主要有原生型、傳統型、生態型三種。傳統低代碼廠商銷售模式與原生低代碼廠商的銷售模式類似,都是以“產品 服務”的模式為主,但產品發展方向的大多以自身優勢領域垂直拓展。與前兩者不同,生態型低代碼廠商主打“產品 服務 生態”的模式,這里的生態可分為內部多應用的集成利用與外部合作伙伴的協作,完善低代碼產品本身功能、提升自身產品性能的同時也可實現與合作伙伴的生態共建。
低代碼選型要素分析
從產品、品牌、生態三個維度對低代碼進行選型
通過從產品能力、品牌影響力、生態能力三個維度對低代碼廠商進行評價,幫助客戶根據自身需求對低代碼廠商進行選型。從產品評價維度看,產品功能全面、具備一體化開發平臺能力、多種部署模式、應用場景豐富且擁有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產品更具發展優勢。從品牌評價維度看,廠商背景雄厚、資金鏈充裕、客戶認可度高的廠商更受市場歡迎。從生態評價維度看,同時具備內部資源鏈接能力和外部合作伙伴鏈接能力,幫助客戶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的廠商更具生態發展優勢。
低代碼選型要素分析:產品能力
具備一體化開發能力和靈活開發部署的產品更易適應市場需求
低代碼選型要素分析:品牌影響力
品牌背景雄厚、客戶付費意愿強的廠商更具市場影響力
低代碼選型要素分析:生態能力
具備內部資源鏈接和合作伙伴鏈接能力的廠商更具生態發展優勢
低代碼選型建議
生態型廠商相對其他廠商具備更強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
趨勢一:一體化開發平臺
多方集成破除數據孤島困境,能力復用鋒利低代碼產品銳度
對于客戶來說,新時代企業采用的軟件數量急劇上升,運行在不同數據庫與系統上的軟件帶來數據煙筒式的分割,導致數據無法集成、利用,大大降低客戶內部協作與決策效率,一體化開發平臺可利用產品提供的數據接口破局數據孤島問題。除此以外,軟件應用的集成也撫平激增的實時數據使用的需求,增強業務變化的敏捷性。一體化開發平臺亦可以通過將業務能力封裝、打包、連接、調用、組裝,進而活用業務資產,提升開發效率。對于行業來講,一體化開發平臺的標準化與統一化的不斷發展進一步穩固行業生態,做到廠商資源共享利用、產品靈活組合,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趨勢二:生態能力豐富
合作伙伴增強長期創收能力,客戶反哺生態圈豐富度與深度
盡管生態模式多樣且發展傾向不同,合作伙伴與客戶仍然是所有生態形式中都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兩個因素。合作伙伴對生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提供技術支持與業務專業知識指導從而完善產品能力、拓寬業務渠道增加客流量、開拓增值業務創造可持續性收益等方面。而客戶的增多可反哺生態圈豐富度與實用性,更進一步發揮網絡效益帶來的良性獲客與產品升級循環。綜合來講,不同生態模式對于合作伙伴與客戶類型的側重度不同,但是兩者類型的豐富都能通過增加生態單節點數量與節點聯系路徑進而提升生態復雜度與穩固性,提升成員核心競爭力與長期創收的能力。
趨勢三:商業模式多元化
向外拓展生態能力圈成共識,生態型廠商底層資源能力豐富
在多種生態與產品的整合模式中,外部生態與產品整合方式最為常見,這種模式側重于和合作伙伴能力的融合,加深自己所在垂直領域滲透,提升交付質量。內外部生態與產品的整合模式以內部生態與外部生態聯合對低代碼產品賦能為特點,提供更多類型的產品與能力的調用外,進一步加深底層資源與低代碼產品的融合。這種生態與產品的整合模式對于主導廠商的要求最為苛刻,除需要擁有多樣化產品體系外,還需要扎實的技術能力支撐,因而其挖掘復雜場景的能力將成為其生態優勢發力的落腳點。兩種生態均有發揮規模效應、提升獲客速度,增大使用者群體的構建目的,但是內外部產品整合型在復雜場景深度挖掘與高階能力使用方面的生態優勢最為突出。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