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是青海省會,是青藏高原最大城市,還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的省會城市,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47個少數民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流、物流、資金流大量聚集,社會治理面臨新形勢。近年來,西寧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為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和新時代幸福西寧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我們把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今年政法工作的主軸,全面啟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蔽鲗幨形N?、統戰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周戈近日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全市已吹響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號角,將優化政府治理體系,提高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通過推進“網格化”與“街長制”銜接融合,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提升現代城市治理效能。
黨建引領凝聚各方力量
群山環抱中的湟中縣上新莊鎮周德村,是一個漢藏混居村。當了11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石玉珍,直言黨建在治理村子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村辦公樓里,黨建標語格外醒目?!八臅淖h三公開”制度是周德村黨建亮點:凡是村里重大事項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相關事宜,實行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和議題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我們這村務公開搞得很好,村里花的每筆錢都清清楚楚,給了我們一個明白,還了干部一個清白。”周德村村民張有祥說。
西寧始終把加強黨的基層建設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主線,組織開展了“十百千萬”行動(組建十個全域黨建工作組、創建百個黨建品牌、開展千個支部標準化建設、實施萬名黨員進課堂活動)、黨支部規范化達標等工作,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提升村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在城市黨組織建設上,加強黨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區”,以“三級聯創”活動為抓手,打造了一批服務型、文化型、民族團結型等社會治理品牌。
在此基礎上,西寧以黨建引領凝聚起各方力量,形成了推進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夏都樞紐”黨建聯盟就是其中的典型。
“夏都樞紐”黨建聯盟是城東區火車站街道在西寧火車站區域打造的治理模式,打破以前火車站區域各單位“各自為戰”的壁壘,由火車站街道黨工委帶頭,整合轄區11個單位34個黨支部,形成黨建“大聯盟”格局,設立聯盟工作小組,實行組織共建、責任共擔、資源共享、事務共商、經費共籌和活動聯辦、治安聯防、環境聯抓、黨員聯管、服務聯做的“五共五聯”工作機制,解決了社會治安、環境衛生等方面問題。
“聯盟匯聚起了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破解了火車站周邊社會治安管控難題?!?span id="0oc22wa"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194143">城東公安分局火車站廣場派出所所長葉占軍說,從過去日接警48起,到去年全年僅9起治安案件,就是很好的實證。
創新載體提升治理水平
從11時11分28秒,信息員上報鐵中巷與大眾街交口多輛機動車亂停放,上傳了現場照片,到11時12分56秒,派遣人員轉至周家泉街道辦事處協調處理,前后不到兩分鐘。
“這些信息由網格員和信息員用手機上傳,他們活躍在大街小巷,指揮中心收到后網上流轉到相關部門或鎮街,要求限時辦結。”在城東區數字化綜合管理指揮中心,該區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寶虎拿出手機,打開“智信”App介紹說。
“社會治理工作千頭萬緒,涉及方方面面,為此我們創新載體和平臺,在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西寧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李明說。
目前,西寧構建了一個體系領導、一個場所服務、一個平臺受理、一套機制運行的綜治中心網絡,打造了“中心 網格化 信息化”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四級綜治中心實現標準化建設,橫向聯結各部門各單位,縱向打通各層級綜治中心,事項網上流傳、限時辦結,從而構建了社會治理閉環體系。
在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方面,西寧市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實體、熱線和網絡三大平臺,讓群眾方便快捷地獲得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務。其中,“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是重頭戲,全市1076個村(社區)實現了全覆蓋。
服務民生推進民族團結
從2014年的78.9%到2018年的86.9%,4年間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上升8%,這對西寧來說實屬不易。
成績取得與西寧推行的社會治安分級評價機制密不可分。這一機制重點選取刑事、治安、兩搶一盜、詐騙案件發案情況等4項客觀指標和市民滿意率這一主要指標,按照綠色良好、藍色安全、黃色關注、紅色警告、黑色嚴重5個等級對全市派出所進行分級評估,每月繪制“西寧治安行政地圖”和“社區民警管區治安行政地圖”,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途徑推送,提高群眾的知曉率。
城北公安分局政委王宏鈞說,繪制治安“活地圖”是基礎,強化結果運用才是目的,“我們形成了‘確定等級、措施跟進、落實反饋’的警務工作鏈,促使民警從被動工作向主動防范轉變”。
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位于湟中縣魯沙爾鎮,旅游旺季日均游客量3萬人。“面對如此大的治安壓力,我們推行‘大聯防’勤務工作模式,成立由鎮黨委牽頭,鎮政府、派出所、城管、村(社區)組成的聯防工作領導小組,開展人口管理、糾紛排查、治安巡邏等工作?!濒斏碃栨偱沙鏊L沈得明說。
西寧大力推進平安建設,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讓各族群眾在這里安居樂業,共享幸福城市建設的累累碩果。湟源縣城關鎮城郊社區是一個搬遷社區,居民來自4個鄉鎮6個村,有回、藏、蒙等少數民族,該社區以服務為重心,提升了各族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城西區興海路街道由漢、回、蒙、藏、撒拉等18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占比12.8%。興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施偉介紹說,街道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了一系列民族團結活動,還建章立制規范宗教活動,邀請清真寺阿訇、管委會主任參加街道學習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對少數民族困難群眾精準幫扶,借助9個文化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全力打造各族群眾共有的幸福社區幸福家園。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市這一榮譽面前,西寧不斷加壓,積極通過各類創建評選活動,增進民生福祉、改善公共服務,筑牢創建工作的社會基石?!敝芨暾f,西寧將對標市域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工作布局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三大板塊重點任務,力爭通過3年努力,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健全、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社會風險有效化解、社會生態全面優化,讓老百姓在社會治理中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