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在擴內需、促消費、穩就業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夜間經濟正受到各方的青睞,并被視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
尤其是進入2019年以來,不少城市紛紛制定或出臺了相關政策,致力于點亮“夜的黑”。
例如,北京提出,每個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最高可獲支持500萬元,每個深夜食堂門店最高可獲支持50萬元;上海出臺了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意欲將“魔都”打造成一個“國際范”、“時尚潮”的夜生活集聚區;濟南更是用27則條款給“泉城之夜”的打造指明了方向,甚至還特別強調要“成立發展夜間經濟領導小組”,并建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相關制度”;天津、成都等地也有動作。
這當中,似乎并沒有東北城市的名字。
一提及“夜間經濟”或者“夜生活”,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香港的蘭桂坊、澳門的威尼斯人等等,可要是聊到東北三省,相信人們很難將其同夜晚的燈火輝煌與人聲鼎沸聯系在一起——因為與其他地方相比,東北人的夜生活實在是很乏味。
很多數據可以反映這一現狀。例如在2017年,《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一份名為《知城·夜生活指數》的研究報告,對國內337個城市的夜間生活指數進行了全面的衡量和比較。結果顯示,東北三省的36個城市中,只有4個擠進了前100名,還有29個位于200名以后,排名最靠前的沈陽僅排在第33位,哈爾濱則是第66名,而吉林的白城甚至墊底整個榜單;相比之下,廣東全省21個地級市中,有19個處在前100名以內,其中,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都高居前十名。
這也側面證明了,東北的夜生活不發達。事實上,倘若一個南方人來到東北住上幾天,他很可能會發現,如果附近沒有麥當勞或者肯德基,自己想吃個宵夜都無比費勁,更別提出門逛街休閑了。此時,他很大概率會想念家鄉熱鬧非凡的夜市,以及琳瑯滿目的美食。
許是因為如此,在各個城市發力布局夜間經濟的時候,東北顯得格外安靜。畢竟,沒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夜間經濟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東北的夜為什么如此冷清?
首先,當然在于東北自身的先天性因素,那便是溫度和緯度。
曾經有人在公開講話中提到,東北經濟發展不好是因為太冷了。此言一出,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調侃道,老天爺才不背這個鍋。
但是這話并非一點道理沒有,特別是在夜間經濟的發展上尤為適用,因為對于東北居民來說,一年中大概有半年的晚上是不愛出門的。
雖說東北夏天的炎熱程度與南方相比,并不遜色多少,但冬天著實是冷得令人發指,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有人統計過,沈陽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哈爾濱最冷月的-19℃平均氣溫,放眼全球都難覓對手,漠河更是創下了-51.5℃的最低記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東北,比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地區都要冷。
更要命的是,東北冬天持續的周期還很長,這可以從歷年的供暖時段中反映出來。通常情況下,遼寧地區的供暖是從當年的11月初到次年的3月底,而黑龍江大部分地區則是10月中旬即開始供暖,并持續到次年4月中下旬。這就意味著,一年中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東北室內外溫差達到30度甚至更多。
不僅如此,由于所處緯度的原因,我國北方冬季的白天時長要明顯短于南方。以哈爾濱為例,有數據顯示,哈爾濱冬至日(12月22日)的日出時間是7點12分,日落時間是15點52分;而同一天的廣州,日出時間是7點04分,日落時間則是17點47分。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縱觀人類發展史,氣候對于經濟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早在農耕時代,溫熱帶地區就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沒有一處是寒冷地帶。與此同時,人們對于溫暖的向往可謂是與生俱來,比如赫赫有名的匈奴,之所以與漢朝戰事不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想奪取中原,到那個氣候溫和、物產富饒的地方生活;多年以后,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人也對大唐土地虎視眈眈;到了宋代,北方的遼、金、蒙都相繼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元朝;明代以后,位于東北的女真人攻破山海關,統治中原長達三百年之久……
而今,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讓生活在東北的人們有了不少抵御寒冬的方法,任窗外北風凜冽、白雪皚皚,室內依舊可以溫暖如春,甚至要比華東中南一代大部分地區都要舒適。可一旦走出家門,便是另一個世界。
那么問題來了:在為期半年、天黑得早、且動輒零下十幾二十度的寒冬里,身處東北的你是愿意宅在家中靠著暖氣看電視呢,還是愿意裹著羽絨服、迎著冷風在黑夜中尋覓一處可以擼串喝酒的地方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