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
今年以來,市委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省市黨代會精神,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大抓基層、強基固本,實施新一輪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各領域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黨建引領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濟寧路徑”被評為2022年度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城市基層黨建、產業鏈黨建聯盟等10篇經驗做法入選全國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
聚焦書記抓、抓書記
壓緊壓實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
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健全組織聯動體系、責任聯動體系、制度聯動體系,堅持以上帶下、以下促上,確保牽引有力、運轉有序。
各級書記帶頭履行主責主業。市縣兩級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成立若干專項工作組,由分管市、縣領導擔任組長,高位推動、精準發力,集中力量攻堅突破。市委書記林紅玉主持召開市委黨的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全市組織部長會議、全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全市黨建工作責任落實推進會,研究謀劃、部署推動基層黨建重點任務。健全“書記抓、抓書記”工作機制,明確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20項“規定動作”,推進208個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層層傳導責任壓力。
清單式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實施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一年一主題、三年一周期,圍繞構建更加嚴密的黨的基層組織體系、更加順暢的工作運行體系、更加高效的引領服務體系、更加堅實的工作保障體系、更加嚴格的責任落實體系,實施15項重點行動,全面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今年以來,我市以“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提升組織力”為主題,抓規范、補短板,強化黨組織對各類基層組織的全面領導,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守牢底線、服務群眾、促進發展的能力。制作基層黨建重點任務“3515”任務推進圖,實行掛圖作戰,定期調度通報,壓實工作責任。
常態化督導推動工作落實落細。堅持每季度一個主題,召開基層黨建工作現場觀摩會,分領域召開第一書記和農村基層黨建、黨建引領社區志愿服務、村改社區集中攻堅現場推進會等,開展觀摩評比,推動形成互學共促、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常態化開展基層黨建工作“集體會診”專項調研,深入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和各領域企事業單位,逐一“把脈問診”,健全“問題交辦、督查督導、結果評估”閉環管理機制,切實推動各類問題清倉見底。
聚焦激發活力
全面建強黨支部和黨員隊伍
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深化黨支部評星定級管理,實現星級評定全覆蓋。打造濟寧黨支部組織生活示范館,組織開展高標準生活輪訓,切實提高組織生活質量。全市3927名黨委(黨組)班子成員建立黨支部聯系點,6171個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順利完成換屆。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和喜迎黨的二十大系列活動,評選150名干事創業先鋒黨員、100名干事創業優秀黨組織書記、100個干事創業先進基層黨組織,舉辦先進典型事跡展,開設“干事創業先鋒”“先鋒堡壘”專欄,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事跡,積極營造學榜樣、做榜樣的濃厚氛圍。
全面激發黨員隊伍活力。動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號召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爭當志愿者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一線成立臨時黨組織169個,2659人提出入黨申請,1524人確定為重點培養對象。加強鄉鎮(街道)黨校(黨員教育中心)建設,發揮主陣地作用,全面加強黨員教育培訓工作。以舉辦微黨課大賽為載體廣泛開展“我來講黨課”活動,借助電視和網絡同步直播,累計瀏覽量達210余萬人次。以“奮進新征程 獻禮二十大”微視頻征集評選活動為載體,推進“發現榜樣”“我和我的支部”活動深入開展,加強典型發掘宣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深化黨代表工作室建設。高標準打造黨代表工作室149個,推動黨代表駐室服務,常態化組織開展黨代表聽民意、黨代表講黨課活動,發揮好宣講理論政策、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參加活動、收集代表提議、聯系服務群眾等職能,涌現出以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林娜等命名的一批有影響力的黨代表工作室。成立“七心”黨代表服務隊,推動黨代表“組團”下沉基層服務群眾。實施“百名代表委員聯百村”活動,引導黨代表下沉基層助力鄉村振興。
聚焦強基固本
全面夯實鄉村振興組織保障
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聚焦抓基層、強基礎,著力優化提升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不斷提高村級集體經濟質效,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建強鄉村振興“頭雁”隊伍。印發村黨組織書記績效考核指導意見、“特聘組織員”管理辦法、“一肩挑”人員管理監督措施,開展“擂臺比武”,實行半年考核“大排名”,打出管理監督、考核激勵“組合拳”,營造比學趕超、爭先進位濃厚氛圍。實施鄉村振興賦能培訓,市級分類型、全覆蓋輪訓村黨組織書記,著力提升能力素質。堅持內育外引,發揮“歸雁回引”工作站作用,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動態儲備2萬余名村級后備人才,持續為帶頭人隊伍注入源頭活水。
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深入實施村級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三年行動,逐村摸排研判,分類建立“強基”“創優”“示范”村黨組織臺賬,精準靶向施策,推動滾動整建,實現全域推進、整體提升。堅持黨建引領、區域統籌,通過強村幫帶、城鄉聯建、村企共建,打造全域黨建聯盟,推動抱團發展、成片提升,創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興、人才共育、治理共促。
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實施“雙強雙富”行動,著力“強班子、強隊伍”,實現“富集體、富群眾”。抓實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盟,將政策、資金、人才等下沉聯盟,帶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475家,推動合作社抱團發展。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項目庫,扶持打造了兗州牛樓現代農業產業園、鄒城菌菇種植、微山湖現代漁業養殖等一批精品項目。探索“土地股份合作 全程托管服務”,支部帶動、黨員帶頭創辦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拓寬增收渠道,推動集體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效能。深化村黨組織書記“敲農門、聽民聲、辦實事”、農村黨員劃片定崗聯戶,織密“微網格”,推動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推進黨組織領辦“鄉村物業”、志愿服務隊,建立“平時服務、戰時應急”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創新傳統文化融入基層黨建、賦能鄉村治理,深挖“孝、信、和”等傳統文化內涵,推廣“幸福食堂”、“信用積分”、“和為貴”調解等做法。
聚焦共建共享
全力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持續深化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市建設,聚焦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實系統、做活治理,提高黨委統籌力、社區組織力、區域聚合力、治理引領力,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動明責、賦權、擴能,制定賦予街道“5項權力”的“1 5”制度體系,推動街道黨工委把工作重心轉到加強黨的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提升服務水平上來。規范“屬地管理”事項132個,優化“街呼區不應”問題42個,進一步明晰縣鄉職責和縣直部門間職責,強化街道對派駐執法人員的統一指揮,實現“區屬、街管、街用”。加大“下考上”的權重,街道對派駐機構履行屬地職責考核占派駐機構考核權重的60%,任免派駐機構負責人書面征求街道意見,充分調動街道和派駐機構工作積極性。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網格管理服務。深化社區網格黨組織集中覆蓋行動,積極推進成立樓院黨小組,建立“社區—網格—樓院”一貫到底的黨組織架構。大力推進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經驗做法在中組部《黨建研究》刊發。全面推行網格(小區)黨支部書記、黨小組組長兼任網格長制度,牽頭協調網格治理服務工作。制定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推進社會治理的“1 20”制度,推行網格員入戶走訪“六必訪”、居民服務“六必到”、網格巡查“八必報”、網格工作站“八項制度”,健全呼叫閉環管理鏈條,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
大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選聘力度,社區工作者配備人數超出省定標準,全面落實“3崗18級”薪酬待遇。推薦符合條件的社區黨組織書記考錄公務員、招聘進事業單位、選拔為街道領導干部,確保優秀的人選進來、留得住。建設濟寧市社區工作者實訓基地,常態化開展掛職鍛煉、結對幫扶、書記論壇等實踐實訓,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涌現出社區好書記張寶芳等一批先進典型。在疫情防控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廣大社區工作者不畏艱難、堅守崗位、日夜奮戰,竭誠為社區居民服務,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擦亮“黨員在身邊、服務零距離”品牌。按照“10分鐘服務圈”要求,建設1734個小區“紅帆驛站”,累計開展便民服務8萬余次,受益群眾20萬余人次。深化“儒風濟寧·紅色物業”品牌,推動536家物業企業建立黨組織,認領社區黨建服務項目941個,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推行“紅心公益”,引導社區黨組織領辦志愿服務隊伍、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義務勞動、文明創建、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紅色代辦”,組織社區工作者、網格員、樓棟長、黨員志愿者等,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以黨員陪跑、志愿幫辦等形式,累計為群眾服務6萬余次。
聚焦有形有效
持續激發兩新組織黨建創新動能
深化實施兩新組織黨建“紅帆領航”行動,堅持抓覆蓋、建機制、強服務,全面推進“企業片、商業圈、產業鏈、行業線”黨建共同體建設,推動兩新組織在高質量發展中“唱主角、展擔當”。
強化園區黨建工作。推動整園區賦能增效,制定加強園區黨建工作的意見,14個省級以上園區全部配齊黨工委組織部部長、副部長,配齊專職黨務工作力量。持續強化工作保障,市財政列支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經費標準提高到每年300萬元,支持省級以上園區黨建、兩新組織黨建示范點創建等工作。建成濟寧市非公企業黨建實訓基地,命名現場教學實訓點32個,建設“紅帆”黨建工作室425個。推進納稅億元以上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區域性黨組織全覆蓋,建成68家區域黨群服務中心。
深化產業鏈黨建工作。緊扣全市“231”產業集群培育,建立產業鏈黨建聯盟,完善議事協商、季度輪值、聯動服務等制度機制,推行“聯盟 聯建”,開展組織共建、事務共商、資源共享、發展共促、品牌共創活動,推動形成“黨建引領、黨企融合、互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助力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已建立魚臺縣鹽化工產業、金鄉縣煤基新材料產業、汶上縣裝備制造業等31個產業鏈黨建聯盟,涵蓋上下游企業405家。
加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壓實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先后成立市道路運輸、快遞、外賣、直播電商行業黨委,打造“紅帆領航·新新向黨”黨建品牌,推動建設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依托“紅帆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擇優選聘850余名新就業群體人員擔任“兼職網格員”“流動網格員”,推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人民日報刊發我市建設“紅帆驛站”服務新就業群體經驗做法。
聚焦互融互促
推動各領域黨建工作全面過硬
在機關,深化模范機關創建,制定全市機關黨的建設“三級四崗”責任清單,指導督促黨組(黨委)履行機關黨建主體責任。全省模范機關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模范機關建設省市縣“三級聯動”試點數量位居全省第2位。
在國企,推行“黨建 項目建設”工作模式,在重點項目、重點工程成立黨支部,開展“一企業一品牌”“一支部一品牌”創建活動,打造了“一線黨建”“千尺井下黨旗紅”等黨建品牌,山東魯泰控股集團“紅色領航·賦能發展”黨建品牌入選全國企業黨建優秀品牌。
在學校和公立醫院,實施黨建品牌“示范引領”工程,累計評選市級中小學黨建示范校400所、“一校一品”黨建品牌182個,9所學校被評為山東省“一校一品黨建品牌示范校”。開展“健康濟寧·杏林先鋒”黨建示范醫院創建評選,推廣“亮身份、樹形象”黨員佩戴黨徽活動,激勵黨員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聚焦為民服務
健全完善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
采取“整鄉覆蓋、全域提升”模式。選取重點鄉鎮(街道),對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派駐第一書記,成立第一書記服務隊46個,選派1626名黨員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實行“服務隊長包鎮、第一書記包村”,分縣(市、區)組建“第一書記聯盟”,有關經驗做法在全省駐村幫扶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第一書記服務隊因地制宜規劃實施幫扶項目931個,帶動村集體增收1600余萬元,創新推廣“黨建 優秀傳統文化”“信用 ”等治理模式,設立“第一書記調解室”,化解矛盾糾紛近6000個。
深化民意“5”來聽行動。從市縣部門單位選派2.8萬余名黨員干部擔任民情書記,組建6112支民情書記服務隊,累計走訪群眾270余萬人次,幫助社區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1.8萬余條,點亮困難群眾“微心愿”2742個。堅持“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能戰”,疫情期間,民情書記就地轉化為“社區疫情防控干部”,開展“敲門敲窗”“掃樓掃街”行動,協助社區做好上門采樣、入戶消殺、物資配送、防控巡邏等工作,充實基層防疫力量,筑牢了疫情防控安全屏障。(通訊員 宮衍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