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到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共黨史黨建學最能集中體現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要素。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函》,其中法學門類新增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翌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共黨史黨建學”正式列入一級學科目錄。
設立“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需要。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的設立在高等教育領域引起熱烈反響,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研討會不斷舉行,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紛紛成立,一些高校尤其是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相繼作出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目前至少有十家高校已經或者正在向教育部備案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從一年多來的討論和建設看,學界在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性質與定位、學科特點、學科建設原則等方面認識不斷深化,達成一些重要共識。例如,中共黨史黨建學作為法學門類的一級學科,與同屬一個門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關系最密切、性質和定位最接近、資政育人功能最直接;對于中共黨史黨建學而言,在遵循學科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和黨的領袖尤其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構成最直接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和遵循;新設立的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不是已有的“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兩個二級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融合的統一整體;中共黨史黨建學需要在政治與學術、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有機平衡中推進;等等。上述認識對于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要看到,學科建設推進到今天,提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或者在已有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
學科體系問題
所謂學科體系,也就是學科結構問題。在這里,主要指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內的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設置問題。從目前十家左右的一級學科建設方案看各具特色。但是,不同中有共同,特色中有共同底色。這就是,均有中共黨史、黨的建設這樣兩個基干的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有的學校把黨的建設分為黨的領導與執政、黨的建設兩個學科方向,但沒有脫離大黨建的范疇),在此基礎上各高校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例如,有的設立了中共黨史黨建學基本理論研究,有的設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研究,有的設立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和紅色文化研究等學科方向,還有的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等學科方向。
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在二級學科設置規范方面作出初步的原則性總結:一是一般說來,設立一級學科需要有四個左右的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其中必備的是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如果缺乏這樣兩個基干二級學科,那么一級學科建設便存在嚴重缺項。二是在基干學科方向之外,可以也應該有地域或領域特色、優勢學科方向設置。但是,此類方向設置要盡量避免將學科或學科方向名稱專題化、地方化,考慮學科或學科方向的規范性、穩定性、延展性。例如,黨的精神譜系和紅色文化作為學科方向名稱要宏觀、規范,實際研究可以突出地方優勢,但是學科方向名稱不宜地域化、具象化。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學科方向名稱更不宜專題化領域化地方化。三是要鼓勵設置中共黨史黨建學基本理論研究方面的學科方向。一級學科需要有基本理論和方法、學術規范與范式研究,這是學科的基礎。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學等,大凡一級學科均有“基本原理”意義上的學科基礎研究。中共黨史黨建學雖然學科歷史并不長,但是已經有了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尤其是黨史對此問題曾有熱烈討論,在已有基礎上整合相關力量設立學科方向,進一步進行探索和攻關,對于一個學科的成長至關重要。
人才培養問題
設立學科的重要目的是培養相關人才。從目前準備在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層級上進行人才培養的已有方案看,從碩士到博士的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的架構和層次是清楚的,從課程學習到考核,從開題報告到預答辯、答辯的培養環節是完整的。如果從存在的問題或者進一步完善的角度看,最大的問題來自一級學科視野和思維還沒有變成真正的自覺意識并落實為課程設置。更為具體地看,在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上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清晰、可行,而且均有經驗積累,但是在一級學科層級上究竟開哪些課程作為專業通開課,則五花八門甚至大相徑庭。由于中共黨史原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黨的建設原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因而新的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所開設的專業通開課(或專業共同課)明顯存在搬移政治學或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專業通開課的問題。對于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兩個一級學科必要的承續和交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一個新的一級學科,中共黨史黨建學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學科共同課,體現不論哪個二級學科方向的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專業基本知識和素養。從學科發展內在要求出發,綜合已有培養方案,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專業通開課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建立健全:一是中共黨史黨建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二是中共黨史研究,三是黨的建設基本原理研究,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有了一級學科的專業共同課,各二級學科的專業主干課才能進一步拓展專業性,并校正一定程度上照搬舊課程的缺陷。
事實上,一級學科人才培養最基礎的還是本科人才培養問題。目前共有十家高校招收中共黨史專業本科生,多數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本科。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設立后,按照學科發展邏輯和學科建設要求,應更名為中共黨史黨建學專業,而且要按照一級學科規范,制定新的培養方案。除了本科生的公共課、通識課以外,怎樣架構專業基礎課、主干課、選修課,應該編寫哪些基本教材等,均需要提上日程,而這一工作迄今尚未真正啟動。不管怎樣,中共黨史黨建學概論、中國共產黨歷史、黨的建設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思想史、黨的建設史、黨內法規概論、政黨政治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等方面的課程是必須開設的專業課程。沒有這些基本課程,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特色和價值就不存在了。這些課程需要抓緊組織編寫教材,以應學科建設之需。
知識體系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的培養,背后更深層也更根本的是中共黨史黨建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問題。中共黨史黨建學植根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理論和實踐,是中國本土色彩最濃厚的學科之一,理應在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方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一意識必須在學科建設之初便牢固樹立起來。事實上,無論是做學生培養方案尤其是課程體系還是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都需要考慮知識結構、基本原理或基本問題、概念和范疇體系、話語體系等問題。
從知識結構上看,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共中央和黨的領袖關于黨史黨建的重要論述;中共黨史黨建學的方法論,包括跨學科方法尤其是歷史學、政治學方法;中國共產黨歷史;黨的建設包括黨自身建設和黨的領導與執政的基本原理;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政黨政治學等知識。
從中共黨史黨建學基本問題、概念與范疇體系看,經過幾十年的學術實踐已經可以進行梳理和總結了。中共黨史黨建學作為一級學科是新設立的。但是,中共黨史學早就存在,黨的建設研究近些年也獲得迅速發展,具備了相當的學理基礎、學術積淀,進一步條理化、系統化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基本問題、基本概念與范疇體系,深化重要問題的闡釋,條件已經具備。
就基本問題而言,例如,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分期,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奠基、開創和發展,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演進,中國共產黨基本歷史經驗等。又如,黨的建設論、黨的領導論、黨的執政論、黨的自我革命帶動社會革命論等,涉及黨內關系、黨群關系、黨與國家關系、黨與社會關系等諸多領域,形成了包括黨的領導制度,黨的建設目標體系、總體布局、途徑方法、質量效果等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建基本問題。
就基本概念和范疇體系而言,更是到了進行系統爬梳和整理的階段了。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統一戰線、獨立自主、“一國兩制”、四個現代化、精神文明、小康社會;自我革命、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黨內法規等,這些經常使用且具有高度共識的概念如何建構為分類科學、架構合理、邏輯鮮明、高度學理化的概念范疇體系,成為中共黨史黨建學必須要著手完成的任務。它們既是學科成熟度的標志,也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
就話語體系而言,話語同概念、范疇、基本問題等要素密切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學科知識體系,同時話語也是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對于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而言,如何進一步做好從政治文本、政策話語向學術話語的轉變仍然是一項重要任務。不過,經過長期努力,主要源自中國共產黨政治文獻的中共黨史黨建話語,在轉變為學術話語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這是重要的基礎,現在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和總結,加速且高質量地推進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在這里有必要指出,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確實屬于不同體系,但也不是完全異質的,似乎界限分明、不可通約。事實上,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范疇是完全可以通用或者略加調整即可通用的,沒有必要刻意突出其不同。這里,實際上還有一個學術自信的問題。長期以來,受西方中心主義影響,有人似乎認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更客觀更學術,一些提法、概念更具學理性。中共黨史黨建學的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打破這種迷思,一方面需準確和客觀看待海外尤其是西方的中國共產黨研究,并加強與之對話和交流力度,通過學術溝通不斷深化在自身學術話語構建方面的認知;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實踐,增強學術自信,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標識性概念,打造能讓國內外較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提高“用學術講政治”的本領。
學科和人才隊伍整合問題
中共黨史黨建學的主干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是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由于它們早就存在且分屬于不同的一級學科,因而,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設立后,便面臨著學科整合和人才隊伍整合問題。其中,首先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問題。目前,在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基礎上建立獨立建制的學院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其他高校的八十多個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點大多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設立后,各高校成立的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或中心、準備建設的一級學科,也大多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內,這里便產生了如何配置資源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又在于,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的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二級學科和中共黨史學科的關系問題。無論就從業者隊伍而言還是就研究領域而言,兩者都是高度重合的。2010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史工作的10號文件提出,中共黨史要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提供學科支撐,而實際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科支撐和人才隊伍一是來自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等專業、二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新培養的碩士和博士生。這便帶來學科整合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兩個二級學科。現在,有了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的設立,整合的時機也到來了。整合的關鍵是高校政治理論課的結構調整。具體而言,就是調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例如調整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當代歷史發展”,或者合并相近課程,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合并為“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概論”,并且以新建的中共黨史黨建學為學科支撐。換言之,由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承擔起該門政治課和人才培養的任務。這樣做既能解決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隊伍配置上的困局,又能為中共黨史黨建學新的一級學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覆蓋更廣的社會影響力,可謂一舉兩得、相互成就。
上述所談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在建設過程中遇到問題,需要學界同仁群策群力、貢獻智慧,同時需要有關領導機關加大指導力度。新時代新征程,對于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而言可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共黨史黨建學從業者必須強化時代站位和使命意識,與時俱進建優建強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
(作者:楊鳳城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