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來,多家新三板公司透露赴境外上市計劃,如今,14家新三板公司已成功轉板登陸港交所,此外還有大約20家新三板公司已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資料,在這之中,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財稅咨詢服務商,曾于2015年掛牌新交所的中稅網近期也有回港的打算。
據最新消息顯示,綜合財稅咨詢及職業培訓服務提供商中稅網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也于11月30日申請香港主板上市。
當然身為細分賽道佼佼者的中稅網并不單純是為了湊新交所轉港的這波熱鬧,其赴港必然有自己的目的所在。若能成功赴港上市,也就填補了港股市場財稅咨詢服務的空白。那么,中稅網的這一舉動,未來會否對整個行業帶來一些影響?
職業培訓奇貨可居,中稅網二闖港交所
中稅網成立于2003年,收益主要來自提供財稅咨詢培訓服務及職業培訓服務。在財稅的咨詢培訓業務方面,中稅網提供面授培訓、在線培訓并銷售配套教輔、以及在線咨詢三大服務,該等培訓課程涵蓋了財稅相關的多個范疇,并涉及各個行業。財稅職業培訓服務中又包括了中國管理會計師培訓服務、會計職稱培訓服務、稅務會計培訓服務、會計繼續教育等等。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4-2019年,財稅咨詢培訓服務市場的總收益由17億元增加至8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37.3%,并預期于2024年將達到28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27.8%,從行業增長速度可以看出財稅咨詢職業培訓的潛力是獲得市場認可的。
以2019年收入計算,中稅網在中國財稅的咨詢培訓領域排名第一,在財稅的職業培訓領域排名第五,分別占2.1%及0.7%的市場份額,以現在的市占而言,中稅網在這個極具潛力的賽道確實擁有了一些優勢。
然而雖然中稅網處于行業的第一梯隊,但行業格局分散度很高,行業前五大參與者市場份額占比僅6.4%,公司所處的另一行業財稅職業培訓市場前五大參與者也只占11.9%的市場份額,并且市場壁壘低導致競爭相當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中稅網目前的市占并不足以形成規模優勢。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提高競爭優勢,中稅網分別于四月和十一月兩度闖關港交所。意欲籌措資金推廣品牌及擴大銷售網絡,吸引、挽留更多具經驗的銷售人員,擴大課程內容及服務范圍以及升級線上平臺等,但通過對中稅網招股書進行拆解來看,公司內部的一些問題僅靠赴港上市并不能完全得到解決。
聚焦細分領域,高增長背后的機遇與憂患
受細分賽道潛力的影響,中稅網在過去三年時間收入取得了穩定的增長。2017-2019年及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9個月期間,公司收益分別為2.53億元、3.02億元、4.10億元及2.48億元。年內溢利及其他全面收益分別為2095.5萬元、3314.1萬元及4931萬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9個月期內溢利及其他全面收益為2610.1萬元。
截至2019年,中稅網在全國30個省的362個城市、自治區及直轄市建立了北京總部以及57家分公司。隨著中稅網的業務網絡不斷擴大自然也帶動了客戶數量的增長,中稅網的客戶數量從2017年的3.28萬增至2018年的3.66萬,再增至2019年的4.34萬,年復合增速近15%。其中個人用戶增長迅猛,從2017年的3564增至2019年的1.15萬。
中稅網的高增長或許主要源于其聚焦在細分領域,使得財稅職業培訓業務成業績新增長點。2017年中國總會計師協會授權建立管理會計師考試的國家管理會計師認證,這使得管理會計師考試培訓市場爆發式增長。2017-2019年,中級會計師培訓市場的規模從2880萬元增至2.3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86.88%。
面對該市場的爆發,中稅網憑借已積累的資源優勢快速切入,其中國管理會計師(中級)培訓服務的收入從2017年的1989.5萬增至2019年的2.13億元,兩年時間,收入翻了10倍多。該培訓服務產品在收入中的比例也從2017年的7.9%提升至2019年的51.9%。
但借行業紅利催生的高增長背后同樣憂患頗多。其一,從過往業績看,中稅網客戶流失率一直維持在65%以上,2017-2019年分別為69.6%、68.4%及67.8%,并且未來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新玩家的進入,獲客成本將逐漸上升。老客戶難以留存、新客戶開發成本增加,長此以往,中稅網的營收或許會受到影響。
其二,中稅網的結構性合同風險在上市文件中被重點提及。為遵守中國法律,中稅網是根據結構性合同通過并表聯屬實體在中國進行絕大部分的業務。然而一旦有關部門認為結構性合同并未遵守其對于業務中外國投資的限制,或許會撤銷公司的營業及經營許可證、終止或限制公司的營運等等行動。
所以雖然中稅網自身實力與行業潛力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些風險疊加起來,未來仍難免拖累公司的盈利能力。若能成功敲鐘,借資本市場籌措的資金或許能給"獨木橋"上的中稅網帶來一些轉機。
賽道潛力或引教培巨頭入場,中稅網能否續占"新風口"?
目前來看,在港股資本市場財稅咨詢職業培訓板塊還是一片空白,作為"先驅者"的中稅網,雖然業績增長值得肯定,但其產品體系與業務模式還存在一些弊端。
回顧2017-2019年的業績情況,作為主要營收板塊的財稅咨詢培訓與財稅職業培訓服務,在中稅網整體營收中占比一直在90%左右,甚至還有逐年上升的狀態,反映出中稅網目前業務模式過于單一,營收高度系于財稅培訓。尤其是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說,營收單一無疑會被業內人士詬病,未來或許會成為影響中稅網盈利能力的一大因素。
反觀同屬教培板塊的好未來、跟誰學。跟誰學以O2O起家,后來又孵化出高途課堂、在線直播大班課、中小學生全科輔導課以及其核心產品雙師大班課。好未來近年來也在下場布局啟蒙教育賽道。也正是因為這兩大教培巨頭,不斷跟隨時代的腳步發展多元化的業務結構,分散風險,才能在美股市場競爭激烈的教育板塊中立足。
另一方面,從中稅網提交招股書開始,財稅咨詢職業培訓板塊的潛力就已經完全暴露在了市場面前。疫情期間,教育行業備受沖擊的背景下,2020年前兩月中稅網的財稅咨詢培訓及財稅職業培訓服務的合同銷售金額卻同比增長了54.1%,側面反映了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但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實力強勁的資本也有可能盯上這塊蛋糕,比如原本在語言培訓領域多有建樹的新東方,其2020財年付費人次是4萬人,課程單價在400~7600元之間。不斷進行橫向擴張,拓寬業務類型的中公教育原本就涉及公務員招錄、教師招錄、事業單位招錄和綜合類招錄考試四類,未來進入財稅咨詢職業培訓板塊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旦資本如此,勢必會令整個行業發生劇變,中稅網依靠上市積累下來的優勢或許只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家新三板企業轉港破發,"千倍超購王"興業物聯現已破發、奇士達首日破發超30%、深藍科技則較招股價累漲超180%,市場對這類小市值新股有所提防。這樣看來,中稅網能否順利再闖關港股,又能否俘獲投資者的"芳心"現在來看還只是一個未知數。
文章來源:港股研究社,轉載請注明版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