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3月19日,全國首家中共黨史黨建學院在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揭牌,邁出建強建優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加強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的關鍵一步。總結和研究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探索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題中之義,是培養具有正確大歷史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
以大視野推進大學科
2022年,“中共黨史黨建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社會反響熱烈,開創了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新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中共黨史黨建學是最能集中體現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核心要素的特色學科,也是推動和實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交叉融合、聯動發展、自成體系的關鍵所在,更是全面系統呈現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支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學科知識的分化融合和時代的發展變化,使得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迫切需要整合優化,創新建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迫切需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化中共黨史黨建研究,不斷深化拓展對黨治國理政規律的認識,對現代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
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臧安民表示,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一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最高政治原則;二要堅持以高站位推進高質量,以大視野推進大學科,深入研究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功能定位、平臺搭建、學術研究、課程建設等;三要堅持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建設高質量的學科研究教育體系。
黨的歷史記錄的是黨的奮斗歷程和發展軌跡,敘述的是重大成就和歷史偉業,揭示的是成功經驗和歷史規律,展現的是人民情懷和偉大精神,標明的是時代坐標和前進方向。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黃一兵談道,新征程上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需要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大發展大繁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專業建設的根本指針。深入學習這一思想,需要深刻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把握好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運用好貫徹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將其轉化為堅定的理論自覺、純粹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能力水平。
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成為一級學科,是在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歷史與現實相統一中應運而生的。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庭大提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要努力回答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努力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要深刻把握黨史與黨建、黨史黨建學科與其二級學科、黨史黨建學科與黨的領導、黨史黨建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
開展高水平人才培養
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大措施,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有力舉措。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李奕表示,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是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成長的搖籃,要更好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做好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的排頭兵、傳承人,建好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建議,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政治過硬、專業精深的中共黨史黨建專門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探索加強中共黨史黨建學支撐作用的制度機制;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堅持系統思維、整體原則,建立本碩博一體化的培養體系。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喜平認為,建立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撐機構,有助于探索中共黨史黨建學自身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式,以及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而為深化黨史教育、提升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教學水平、培養黨史黨建高層次專業人才、豐富和充實黨史黨建人才隊伍貢獻智慧。在洪大用看來,建好建強中共黨史黨建學科,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等學科的專業教師,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實際工作部門的兼職教師作用。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王炳林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應在提升理論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在積累史料上下功夫,在面向社會實踐調研上下功夫。此外,還應加強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大黨史、大黨建學科建設,加強大思政課人才培養。
結合自身學習經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俊萍表示,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人才培養,要引導學生了解所學專業,提高專業認識,明確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地位、作用和使命,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榮譽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培養一批好老師,既能潛心教學又有人格魅力,從而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拓寬研究視野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將成為中共黨史黨建未來一個時期理論創新的焦點。黨史研究既要回到歷史,追溯歷史的過程,還原歷史的真相,也要回應現實,為現實提供歷史支撐。要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史,研究我們黨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對現代化進行的探索;要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史,追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來源;要研究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深入研究黨領導現代化的方式、實現領導的機制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育長兼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談道,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關鍵在于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為此,需要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大發展,造就一批跨學科、跨文明視野的思想性學術人才,建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學,建構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這是當今的學科使命,也是學者的重要使命。
我們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表示,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是確保黨不變色、不變質、不變味的必然要求,是確保黨永遠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必要前提,是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要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抓住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不斷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新中國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絢麗畫卷,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李正華談道,新中國史是黨史黨建學科重要的研究內容,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新中國史資政、育人、富國的作用。增強使命意識,加強新中國史“三大體系”建設,以開拓創新精神,繼續推進中國特色國史研究理論建設,推進國史學科完善和發展。大力弘揚優良學風,不斷推出高質量成果,培養高水平人才。
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研究的不僅是黨的學問,也是中國特色的學問和世界的學問。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認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要傳承大傳統,建設大學科,擔當大使命,秉承大情懷,塑造大格局,造就大隊伍,回答大問題,實現大發展。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使命擔當、歷史責任,回答好大黨獨有難題,回答好現代化過程中的大問題,也回答好人類和時代使命的大問題。
中國史學會會長、《求是》雜志社原社長李捷表示,構建完整的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理論體系,要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正確的黨史觀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指導理論和學科規律、學科規范、學科實際結合起來,在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建設上分層次、分類別、立體化,形成課程間的相互支撐,拓寬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視野。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