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養老服務體系改革創新中,有一支身穿“綠馬甲”的年輕隊伍始終活躍在為老服務一線,這支隊伍就是“禾計劃”望城區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培養的“社工雷小鋒”。他們充分發揮社工站的資源平臺作用,通過專業社工進駐敬老院、督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賦能老年協會和探訪老人家庭等方式,提供規范化、精細化的專業支持與服務,成為望城養老服務中不可或缺的專業力量。
進駐敬老院注入專業力量
長期以來,敬老院工作以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為主,工作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在志愿活動開展、康樂活動組織、專業資源鏈接等方面能力有限。長沙市望城區民政局委托區社工總站對標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檢查表開展專題督導,將發現的問題列入社工站服務計劃,由社工進駐敬老院提供安寧康復、矛盾調解和心理支持、資源鏈接等服務。
在格塘鎮敬老院,因集體生活,老人之間時不時會產生摩擦,老人與工作人員也會有矛盾。社工進駐敬老院與老人同吃同住后,老人對社工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信任,開始向社工念叨他們的苦悶。這些集中供養的老人沒有家人,內心很孤獨,敬老院生活相對單調,他們非常渴望得到關注。于是,社工與院方溝通討論,協助其優化管理,邀請行業專家指導提升服務水平,還鏈接了為老服務類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愛心企業等,組織老人們開展常態化的康樂活動。社工還會定期和老人們談心,并向院方反饋老人的真實想法,暢通溝通渠道。整個敬老院的氛圍變得越來越和諧、活躍。
對此,星城鎮敬老院院長朱建軍也有同感,每當提起“雷小鋒”,他總是贊不絕口:“社工給我們帶來了活力,在很多方面都是我們的老師,專業的就是專業的!”
夕陽紅聲樂興趣小組、行動不便老人康復計劃、關愛幫扶養老機構一線防疫工作人員家庭行動……社工的加入,讓敬老院工作多了一份力量,全區養老機構的標準化管理與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社工和志愿者帶領望城區橋驛鎮敬老院的老人們玩套圈游戲
督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凝聚專業智慧
近年來,望城區搭建政府、市場、互助三大服務平臺,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在逐步實現全覆蓋。然而,因運營方能力、網點位置、城鄉老年人綜合素質、公益慈善資源等多方面的差異,部分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較為單一,服務管理水平不均衡。“禾計劃”開展以來,各鄉鎮(街道)社工站協助負責運營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社會組織、養老機構和村(社區),重新梳理轄區老年人服務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培養基層服務專業人才,設計服務項目,提供精準督導服務。在一次破解了“我們明明是根據調查問卷中老人反饋的需求設計的活動,為什么執行時卻無人參加”的問題后,大家對于社工服務的專業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紛紛表示需要社工的智力支持。
社工將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成老年教育和老年健康的活動陣地,定期組織開展老年興趣小組、智慧工具課堂、康樂游戲活動等,助力老人融入現代智慧生活。爺爺奶奶們也慢慢習慣了從“棋牌樂”走向“課桌樂”,熱心做社區服務,享受人生的“第三個春天”……在社工的帶領下,積極老齡化成為主旋律。
在這其中,喬口鎮社工站開展的契合農村老人需求的特色興趣小組和活動,讓喬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遠近聞名的“人氣王”。社工走訪發現,農村老人喜愛喝酒,也愛在家里種植果樹,加之有些人常打著保健品的旗號坑騙老人購買偽劣藥酒,于是社工帶著老人制作養生水果酒,傳遞健康養生理念。受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的差異、爺爺奶奶的不善言辭和傳統家庭教育理念的影響,有的老人會和假期回鄉的孫輩之間發生摩擦,為促進這類家庭的代際融合,社工策劃了“夏日水果撈”活動,爺爺奶奶們緊跟潮流制作水果撈,收獲孩子們的崇拜和喜愛;“媽媽的味道”則主打家常菜交流,傳承傳統美食文化。依托喬口旅游小鎮的優勢,有的老年人還自制精美食物賣給游客,增加家庭的收入……
“社工丫頭真不錯,關心我們,還帶我們搞活動,我們蠻喜歡。”老人們對社工站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各項服務很是依賴,遇到節假日休息,還有些不適應。
“社工根據老年人群體的需求,開展特色活動,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能力,充分發揮了社工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專業補位和督導支持作用。”望城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譚帥認為。
▲望城區月亮島街道月亮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喜迎二十大·一起向未來”文藝匯演活動
賦能老年協會彰顯專業優勢
2017年,全區各村(社區)老年協會陸續正式運行,但因專項工作經費支持不足,主要依靠自身提供老年人服務,發展態勢緩慢。社工站介入后,積極發揮增能培力、資源鏈接等專業優勢賦能老年協會,探索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
社工們協助老年協會核心骨干一起建中心、搞活動、提建議、勤走訪,引進醫護、法務、康復等團隊為其提供專業支持,加強老年協會與志愿者和其他社會組織的聯動,在“老年志愿者一日一看、協會一周一探、黨員干部聯系人一月一訪、社工一季度一探”空巢老人巡訪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豐富老年協會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特色。
橋驛鎮橋頭驛社區老年協會組織活動從少有人參加到好幾百人報名,甚至有愛心企業及個人主動捐贈,這樣的轉變就得益于社工站的支持。社工站協助該協會在橋頭驛社區的每個組都發展一名老年黨員成為協會骨干,擔任組別聯絡人,每位組別聯絡人還分別配備了一名年輕黨員作為助理,通過“老帶新、新幫老”,讓服務水平大大提升。
老年協會的改變在望城區也形成了規模效應。在社工的指導下,協會聯動志愿者向全區1500多位居家特困空巢老人提供專業服務,各村(社區)根據每60位老人配1名志愿者的比例建立由低齡健康老人組成的“老有所為·鄰里守望”老年志愿者,并鏈接雷鋒班的黨員和干部,推動“空巢老人巡訪工作”和“時間銀行”有序開展。對于居住位置偏僻、經濟困難的老人,社工站還協助符合條件的老人申請政府補貼助餐,鏈接愛心企業和個人長期助養特困老人,開展“幸福小餐桌” 組織近鄰老人結伴助餐,成為全區老年人助餐服務的有效補充。
▲望城區老年協會工作人員和村干部一起探望困難老人和百歲老人
走進老人家庭展現專業擔當
除了機構老人,轄區困難老人和有需要的老人也是社工們關注的對象。社工站在摸清轄區內老年人基本情況后,根據需求進行分級管理,并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推動構建多元化為老服務關愛保障體系,讓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在第一時間不僅有順暢的渠道得以反饋,更有專業人員及時響應。
社工在入戶探訪中發現83歲的孫爺爺一直愁眉不展。深入了解后,社工才明白了老人的擔憂:老兩口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兒子患有心臟病,孫子出生時就患有痙攣性腦癱,生活不能自理,兒媳婦只能在家照顧家人,沒有經濟來源。區社工總站以此為契機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芙蓉花開”公益項目,在社工的幫助和鼓勵下,孫爺爺的兒媳婦順利考取初級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鄰近兩個村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護理員,每月有2200元的收入。這樣,她既能更好地照顧家人,又有了穩定的工作。孫爺爺臉上也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目前,“芙蓉花開”項目已資助33位困境家庭婦女獲得初級養老護理員資質并上崗,其中還有人獲得“全國養老護理員榜樣人物”“全國為老服務優秀志愿者”等榮譽,項目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農村社會福利專業人才的本土化培育之路。
除了困境老人,社區中獨居或空巢老人也較多,缺乏關愛和照護是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73歲的李爺爺和老伴就是這樣,他倆膝下無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心里更覺壓抑和孤獨,性格越來越孤僻。社工通過“幸福餐桌”陪伴服務,發動志愿者成為“愛心子女”提供定期上門陪伴,讓老兩口的家終于不再冷清。
還有高校老師孫爺爺退休后整日悶在家中,無事可做。社工針對其興趣愛好精心策劃了一場家庭“幸福音樂會”,為老人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了增強孫爺爺的社會參與,社工還對接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邀請其參加“唱響紅歌·夕陽無限”匯演活動,孫爺爺也成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活動的常駐嘉賓。
望城區鄉鎮(街道)社工站圍繞養老服務領域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把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公益慈善與養老服務進一步融合,為養老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
作者:孔潔 孫潔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2022年1月上刊,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責編:夏學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