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雷應飛,1981年出生,200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宣威市西寧街道靖外明德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任現職13年來,雷應飛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忘我的敬業精神、創新的工作理念,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創造性地建設學校勤工儉學基地,除了勞動教育課,把美術課、科學課、語文課等開到勤工儉學基地,不僅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而且每天免費為師生提供一日三餐,還為學校師生提供了鄉土教材。這一創新性做法,讓靖外明德小學成為了全國寄宿制學校的榜樣和示范。2021年“七一”前夕,他被評為“云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
拓展教育空間
靖外明德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山區寄宿制明德項目小學,現有學生846人,其中678名孩子住校。身為靖外明德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白 黑”“5 2”是雷應飛多年來的工作模式。雖然學校與家的距離只有12公里,但學生上課期間,他都和老師一起住在學校。“每天都挺充實的,這是我快樂的源泉。”他高興地說,言語間透出他堅定的理想信念。
雷應飛積極探索創新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模式,從幾畝土地開始試點,經過7次擴建,如今建成150畝勤工儉學基地,建設種植大棚30個,養豬1000余頭、雞鴨3000只,還養殖鴕鳥、鴯鹋、梅花鹿等20多種動物,并建設1300平方米科普園,種植香蕉、菠蘿、甘蔗、百香果、蓮霧等,除了鹽和大米,所有食材學校均實現自給自足,同時為城區1萬多名師生提供營養午餐食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雷應飛不斷拓展教學資源,除了勞動教育課,把美術課、科學課、語文課等開到農場,勤工儉學基地的打造既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又免費為師生提供一日三餐,同時為學生提供了鄉土教材。
“五育”共促發展
有質量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管理。學校有592名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二。針對留守兒童多、年齡差異大等實際,雷應飛采取老師陪伴、同學“大帶小”“大幫小”等多種方式加強管理,每名老師與5名至10名孩子結對,每學期定期和孩子們談心6次,了解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每學期家訪1次,和外出打工的學生家長聯系溝通1次。同時,每個班配備1部電話,每周要求孩子主動打電話給家長,告知其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雷應飛一方面組織開展“推門聽課”,每學期對每名教師課前無通知“推門聽課”15節以上,并對所聽課程進行評課,促進教師成長;一方面堅持每星期開展2次專題講座,并經常外派教師到各地參加專業培訓,保證教學質量。通過努力,每名教師的教學技能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雷應飛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開齊籃球、足球、排球課程,保證每名學生都有團隊運動,每天體育鍛煉時間均在1小時以上。2020年經過國家體質健康檢測,學校學生體質的合格率為98%,優良率為60%,居宣威市中小學之首。
“美育主要抓音樂、美術和書法。”雷應飛說,音樂方面增加合唱團和戲曲欣賞,美術課開到田間地頭,孩子們可以收集樹葉來做手工,收集泥土來捏泥塑,還可以到學校的“動物園”“植物園”寫生。
在勞育方面,學校組織每班在農場里劃分一塊責任地,從翻地、播種、施肥、除草到采收等每一環節都由學生參與完成。這一過程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勞動,但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接近自然、了解常識,培養孩子合作意識。
讓孩子讀萬卷書
雷應飛積極爭取各種資源增補學校圖書,學校現存圖書4萬多冊,每間教室角落、每個樓梯間都是讀書角。在占地400平方米的“快樂讀書吧”里,每天課余時間都坐滿了讀書的孩子,閱讀成為了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明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雷應飛的座右銘。20年風雨滄桑,雷應飛依然初心不變,譜寫出一曲平凡而又卓越的樂章。
曲靖日報記者 錢夢瑤(圖片由市委宣傳部提供)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