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曉麗
為滿足疑難危重患者就診需要,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和文件鼓勵和支持醫院開展MDT(多學科聯合診療)。記者走訪省城多家醫院發現,省城不少大型醫院都開設了MDT門診。近日,山東省醫師協會腎臟多學科創新分會也宣布成立,旨在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
我國MDT模式發展總體情況究竟如何?MDT發展需要哪些條件作為支撐?記者采訪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腎臟病)學科帶頭人、山東省醫師協會腎臟多學科創新分會主任委員柳剛。
我國MDT模式起步晚,主要集中在癌癥治療
隨著現代醫學不斷發展,學科分類也越來越細。專業的細分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往往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如數家珍,這為患者在不同領域帶來了更加專業的診療服務。但是與此同時,這也為無法明確診斷或所屬專科疾患的患者,尤其是多病共存或需要多學科共同診治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應運而生。“多學科團隊協作診治模式指臨床多學科工作團隊針對某一疾病進行的臨床探討會,從而有計劃地制定規范化、個體化治療方案。”柳剛介紹。
MDT模式最早于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由梅奧診所提出,90年代后經過MD安德森等醫療中心的正規化后迅速發展。MDT模式首先是集中在腫瘤診療領域,隨后在各個治療領域得到全面發展。
同美國相比,MDT模式在中國醫院起步較晚,覆蓋率低,MDT模式主要集中應用于癌癥的治療。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行和鼓勵醫院開設多學科診療門診。2018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
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關于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
同時,三級醫院的評審條款對多學科協作診療服務進行了明確規定,三級醫院開展MDT診療服務是醫院評審評價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針對住院診療管理與持續改進評審內容,“4.5.4.1有院內會診管理制度與流程”條款要求,醫院需要對重癥與疑難患者實施多學科聯合會診。
已有20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實施了MDT診療模式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200多家試點醫院的帶領下,我國已經有20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實施了MDT診療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工作進展。總體來說,我國三級醫院MDT模式開展率較高。
記者登陸了省城多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現,不少醫院都開通了MDT門診,涉及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有醫院在預約掛號界面提示患者,MDT門診是為滿足急危重癥患者和疑難復雜病癥患者就診需求,初診患者以及檢查資料不全者不建議申請多學科就診。
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為例,該院針對國家重大疾病種類,包括腫瘤、胸痛、卒中、創傷、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病、危重孕產婦、新生兒及兒童等疑難危重疾病,采取“1 1 N模式”,即“一個疾病、一個主導科室、多個學科參與”,匯聚各亞專科優秀專家,建立了完善的MDT機制。
截至目前,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已經成立了18個多學科聯合診療中心,20余個MDT專家救治組,實現了對院前急救、院內急救、綠色通道、時控銜理、重癥監護等急診急救全流程、全方面的精準管控,使患者能夠在“黃金時段”內得到迅速、規范、有效的救治。
具體到腎內科,柳剛介紹,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腎內科目前已經參與“高血壓子癇”MDT門診、骨質疏松MDT、難治性高血壓MDT、干燥綜合征MDT等。
MDT真正做到了“患者不動專家動”,充分考慮診療的連續性,多科室協作、多部門配合,為患者提供一體化連續性的高質量醫療服務。避免了患者輾轉于多個科室,實現了復雜疑難急危重癥疾病多學科“一站式”個性化精準治療。
病種選擇不合適等原因,一些MDT門診慘淡運營甚至流產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國內MDT開展時間較晚,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種種問題。有資料顯示,一些醫院出于吸引患者等方面的考慮,短時間內開展了多個病種的MDT門診,有的MDT門診甚至需要外聘專家參與會診,最終慘淡運營,一些MDT門診甚至流產。
“這其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病種選擇不恰當、主責醫生的綜合能力不足、就醫模式和資源配置不匹配、績效不匹配等,這些都會影響MDT門診的正常運營。”柳剛分析。
柳剛介紹,MDT診療模式更適用于腫瘤、疑難復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等復雜疾病的診斷,通過MDT協作可達到各學科相互融合,在治療技術、方法、理念上達成共識,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
“這種模式適合在大型綜合醫院推廣和發展,因為綜合性醫院承擔著疑難危重病診治任務,也有不同專業的專家梯隊作為MDT的支撐。”柳剛介紹。
近期,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指導政策。今年6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暫行規定》中提到,醫療機構應當積極推行多學科(MDT)門診,MDT門診由相對固定的專家團隊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出診。
MDT門診診療記錄內容應當包括就診時間、就診科別、參加人員姓名及專業技術職務、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輔助檢驗檢查結果、MDT門診團隊綜合診治意見和參加討論的全體醫師簽名等。
柳剛介紹,其實一個醫院的MDT門診是否真正有價值,并非無跡可尋,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可大致判斷一個MDT門診的大致水平,包括預約途徑及時間、有無特色及多樣化服務、MDT后有無繼續追蹤病例等。“一個多途徑、全預約就診,有特色、多樣化服務,后續繼續追蹤病情變化的門診就是好的MDT。”柳剛表示。
MDT模式對配套政策、醫院管理、醫生都有更高要求
相對于歐美國家,我國MDT發展相對不足,柳剛認為,這主要受制于醫療資源相對緊缺、缺乏系統政策支持、缺乏標準化的MDT指南、醫生積極性不高、MDT理念未普及等多種因素。
“缺乏配套政策支持是造成我國MDT發展較緩的首要原因,對于MDT聯合門診的組織、收費、激勵方式以及醫保銜接都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柳剛表示,促進我國MDT聯合門診的發展,需要有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對MDT聯合門診的考核制度、評價標準、就診流程、醫保銜接、收費標準、MDT醫學教育等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指導原則。
MDT對于醫院管理是一大考驗,必須做好頂層設計。首先,要結合醫院學科特點,以專科為基礎進行人員配置,組建人員固定、梯隊合理的MDT聯合門診團隊。“團隊負責人不僅具有較高的業務素養,還應具有一定的整合、管理能力。”柳剛表示。
運營的過程中,MDT聯合門診要以指南作為金標準,規范MDT工作流程,為患者提供連續性診療服務,保障MDT診療方案實施,并通過定期隨訪機制及時跟蹤患者治療情況。
“MDT模式下,疾病的診療對醫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柳剛介紹,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均比較緊張,專家們在應對日常工作的同時,難以抽出時間參與MDT組織。
更為重要的是,“MDT是多學科一起協作診療,各方意見都要綜合考慮,而專家會診由主管醫師組織,參與會診的專家只是給出意見,不干涉最終的診療。”柳剛介紹,這就要求主管醫師具有更全面的醫學知識,綜合考慮不同科室意見制定治療方案,最終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但目前年輕醫師過早專科化、交叉學科意識和全科思維能力欠缺,需要加強全面的醫學知識學習,增進對其他學科的了解。”
推動多學科融合創新,山東省醫師協會腎臟多學科創新分會成立
“醫學原本就起源于多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多學科交叉融合本身就是醫學先天必有之義。多學科交叉融合是醫學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柳剛表示。
正是基于此,7月2日,山東省醫師協會腎臟多學科創新分會宣布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個腎臟病及相關學科的創新型分會。該分會的架構設計體現了中西醫結合、基礎臨床結合、醫教研結合的創新發展理念。
柳剛介紹,該分會成員包括臨床醫、護、技以及基礎科研工作者等各類人才,學術領域橫跨多個一、二、三級學科,包括傳統醫學、基礎醫學、腎臟內科、血液凈化、腹膜透析、腎臟移植、腎臟病理、腎臟腫瘤、基礎醫學、傳統中醫藥等。地域囊括山東省各主要醫療及教學/科研機構、十六市所有綜合三甲及重點基層醫院。
“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我們分會的目標和使命之一”,柳剛介紹,山東省醫師協會腎臟多學科創新分會旨在促進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希望為山東省腎臟病相關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交流合作和攜手互助的平臺。
具體到腎臟疾病領域適合開展MDT的病種,柳剛介紹,慢性腎衰竭多系統合并癥如慢性腎臟病·礦物質骨代謝異常、慢性腎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慢性腎臟病合并妊娠、腎臟病理等均適合并且需要以MDT為支撐。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腎內科將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MDT診療模式在本院區的落地發展,形成多學科診、教、研協作體,后期還可通過整合互聯網、醫聯體等多種資源,攻克傳統MDT的地域與時空等關鍵障礙,在線實現多學科MDT全程協同診療,為健康中國、健康山東做出更大貢獻。”柳剛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