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沈飛肩負報國強軍使命,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航空工業決策部署,在航空工業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歸位盡責、真抓實干,以結構調整為核心,強產業鏈、鍛供應鏈,以技術驅動為核心,以創新驅動為重要支撐,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度融合黨建和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市場化人才管理機制,通過改革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激發了全產業鏈動力,打造了先進技術升力,握緊了方向引領力,點燃了組織新活力,戰略綜合能力全面升級,切實增強了行業競爭力。
基于當前改革成果,面向“十四五”,航空工業沈飛將始終堅持聚焦一流軍隊建設、聚焦一流企業建設的政治站位,守正篤實,久久為功,持續推進改革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跨代轉型升級。
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正式啟動。同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關于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成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要任務之一。
航空工業沈飛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完善航空產業生態系統、落實航空工業集團集約化經營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歷經三年行動,形成了“強鏈為擎,科技為翼,黨建引領,機制護航”的改革工作局面。
“強鏈為擎”:航空工業沈飛發揮“鏈長”擔當,統籌策劃,內強產業鏈、外鍛供應鏈,形成航空產業鏈體系性競爭力,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科技為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機制,強化科技、數字化雙重技術升力;
“黨建引領”:推動黨建工作與公司治理、生產經營相融合,深化公司治理水平,構建黨建與治理共同引領力;
“機制護航”:以市場為導向,改革員工與干部管理機制,護航結構性調整推進。
航空工業沈飛在國企改革浪潮中,探索出一條高質量、創新型的航空國企改革之路。
改革成效
經過三年改革工作,航空工業沈飛在聚焦主業、科技創新、管理能效方面形成顯著的改革成效,重構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生態、新格局。
(一)深度聚焦主業,運行效率顯著提升
通過產業鏈的前向、后向整合,實現航空工業沈飛從研發、制造到維修、服務保障的全產業鏈條布局,主責主業進一步聚焦到軍用航空領域和民用航空領域。在改革范圍涉及的2600余人中,400余人從一般能力產業充實到核心主業產業,競爭優勢顯著增強;其余人員進入內設分公司或專業化外部公司,深度參與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員工活力進一步迸發。加強央地合作,推動屬地配套航空產業協調發展,帶動相關配套產能建設升級,有效提升供應鏈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全面布局調整,航空工業沈飛產品研制周期大幅度縮減,產品交付速率大幅提升,產品維修能力跨代發展,配套準時率大幅提高。2021年,公司成本占營收比同比改善0.55個百分點,資本產出率改善4個百分點。
(二)依托科技創新驅動,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通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組建聯合實驗室等多種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實現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的攻關;通過5G、虛擬仿真技術在試飛試驗領域的應用,加速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實現“數字沈飛”能力突破;實施智能制造單元建設,推動生產從自動化向智能化邁進,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構建原創技術策源地。
(三)管理效能突出,營收屢創新高
航空工業沈飛建立了以公司章程為統領、符合自身特點的治理體系,各級權力機構責權清晰、運轉流暢。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在“三定”的基礎上持續精簡。預計2022年末,生產單位較2021年減少9%,全級次并表企業減少27%。
建立市場化機制,打破“鐵飯碗”思維,進一步激活企業活力。2021年全員勞動生產率較2019年提高47.43%。科學決策、高效運轉的管理體系促進國有資產進一步保值增值。2021年營業收入較2019年增長45.99%。
改革舉措
在以推進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為主線的三年改革工作中,航空工業沈飛按照“核心能力自主化、重要能力產業化、一般能力市場化、工業服務社會化”的原則,采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階段性推進的方式,對公司資源系統梳理,對管理機制深入籌劃,分領域穩步推進改革工作。
(一)調結構、優鏈條,激發全產業鏈動力
1.產業鏈結構調整
航空工業沈飛用系統思維審視產業鏈的完整性、核心業務的自主性,按照“引領產業發展、構建創新型科技企業”需求,統籌策劃產業鏈補齊建強的方向,促進公司由制造企業向新型產業集團發展,構建航空產業鏈新體系。
對產業鏈上游,重點強化研發設計環節。以“高層溝通協同機制”“裝備研制協同建設”為核心,推進研發環節主體戰略協同、研發協同、服務保障協同、市場協同,提升研發能力,促進新型裝備更加滿足客戶需求,提升產品由工程數模到工藝生產的轉化效率。
對產業鏈下游,重點補齊產品全生命周期維保能力。以資本為紐帶,吸收下游優勢企業,形成產品維修基地,培育全生命周期維保能力。
對既有產業鏈環節,進一步加強集成試驗等核心能力建設。整合公司現有資源,緊跟國際技術發展,提升飛機研制能力,加大技改投入,進一步提升產品集成、試飛等核心能力;推動線束公司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手段,深度轉換機制,打造專業化領軍企業;全面退出鑄造、鍛造等高污染、高能耗業務,逐步向社會轉移非金屬制造業務,清理低產出、低效益資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2.供應鏈體系強化
充分發揮產業鏈“鏈長”作用,以技術和能力分析為基礎,以核心能力打造為目標,調整產線和能力布局,建優建強供應鏈體系。
3.產線調整
全面開展產線梳理,確定產線技術等級/能力類型,根據梳理結果,系統策劃產線調整方案,并根據改革對象不同業務關聯度、重要性、改革難易度,確定調整方式,先易后難、分步推進。
4.供應商強化
對現有供應商進一步挖潛,承接對外釋放的產能;重點培育系統內專業化企業,拓展選商資源;充分利用地方航空產業園配套政策,引導本地供應商提升產能;加強與駐地省市政府合作,有效利用“振興東北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行動”平臺,以沈陽航空智能制造項目為牽引,撬動社會資本直接投資5億元,為公司培育戰略供應商。多渠道開發、規范化運營,建設經濟、安全、健碩的供應鏈體系。
(二)勇創新、強科技,打造先進技術升力
1.科技創新能力方面
創建了以技術辦公室為核心、工藝研究所為主體、生產單位為骨干、科研院所為支撐的創新體系,面向未來戰機進行技術儲備和能力打造。
籌建創新研究院,融匯內外部創新資源,開展先進技術跟蹤、研究、驗證及管理競爭力提升研究,加大研發投入,重點支持設計研發、制造、維修保障等核心業務樣件試制、關鍵技術研究及瓶頸問題攻關。
聚焦裝備跨代和新技術孵化,策劃成立廠所協同創新中心,開展關鍵技術領域預研,拓展產業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1年廠所共同組建研發團隊,投入3000余萬元,組織開展首批7項廠所協同創新專項課題。
2.技術合作方面
圍繞航空關鍵材料、先進技術需求,優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四所專業技術優勢院所,共建“產、學、研、用”聯合實驗室,開展飛機智能裝配、復雜構件高性能制造、高性能鋁合金應用及航空工藝基礎應用研究,深入推進技術交流與長期合作。
3.研發平臺方面
完成了基于JEPaas快速開發平臺的科研項目全生命周期管控平臺建立,首次實現了航空工業沈飛科研項目的全要素全周期信息化管控,提高了科研項目管控質量,有效降低了項目組及項目管控人員的勞動強度,提升了科研項目實施的流程效率。
4.管理機制方面
采取重大項目揭榜掛帥,明確項目經費預算,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增強科技人員主動創新的熱情;召開科技創新大會,表彰典型,加大實物獎勵力度,進一步營造創新氛圍,讓科技人員想創新、愿創新、能創新、會創新。
(三)融黨建、深治理,把握方向引領力
1.黨委掌舵
深刻把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功能定位,通過章程以及黨委決策清單、黨委會會議議事規則等配套制度,將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制度化、顯性化。
2.科學治理
建立了各治理主體“自上而下”的授權委托和“自下而上”的支撐和報告制度,引入非高管軍工董事,提升董事會在科學決策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3.體系融合
從流程梳理、考核評價、信息平臺建設等多角度不斷完善黨建工作體系與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深度融合工作機制,持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
(四)跟市場、改機制,點燃組織新活力
1.干部管理方面
所屬企業經理層全部與本部簽訂任期制責任書,中層領導人員“揭榜掛帥”認領考核指標,層層壓實責任、強化領導干部擔當,推進干部能上能下。2021年,管理人員末等調整或不勝任退出人數占比5.12%。
2.員工管理方面
實施“百博千碩”工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2021年,成功引進復材技術專家1人、技能專家3人,招錄博士生7人、碩士生36人,招聘畢業生中清華、西工大等重點高校畢業生比例為76.4%,同比提高5.3%。
構建“大數據識別、治理不在崗人員、清理不在狀態人員”的市場化退出“三部曲”,推進員工能進能出,2021年依法合規解除合同109人。
3.薪酬管理方面
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公司核心骨干持有公司317.1萬股份,其中,技術和技能核心骨干人才占股權激勵總人數的67.5%。
調整薪酬結構,增加績效工資比例,開展績效考核,進一步拉大績效工資分配差距,確保薪酬能增能減。
示范意義
航空工業沈飛堅持以使命和勇氣為改革內驅力,狠抓技術精進,科學運用改革方法,在三年行動中悉心策劃、穩步實施,其經驗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1.勇挑鏈長擔當,在打造產業鏈生態方面具有示范意義
“鏈長制”是國家切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抓手制度。航空工業沈飛依托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勇擔鏈長職責,內強產業鏈、外建供應鏈,引領航空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化,有效推動區域產業集群發展。
2.深耕科技創新,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方面具有示范意義
原創技術“策源地”是穩定國民經濟、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力量。航空工業沈飛持續投入“卡脖子”技術,攻關克難,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堅決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步伐,并將“數字沈飛”納入“十四五”時期的建設目標。
3.把握改革規律,創新改革方法,對提升改革效率、降低改革風險具有可借鑒性
創新性、科學性的改革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改革效率、降低改革風險。航空工業沈飛在強化供應鏈時,通過對生產線技術等級/能力類型分類進行梳理,確定航空工業沈飛核心、重要及一般生產線技術/能力目錄,科學推進產線梳理及調整;在產業集團建設中,采取“協同一融合一全面整合”思路,先通過“協同”在合作中實現互信,從思想認同上、機制協作上積累“融合”條件和基礎,再進行融合與全面融合,有效把控整合節奏。
站在新的發展階段,航空工業沈飛將進一步聚焦一流軍隊建設、聚焦一流企業建設,踐行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初心使命,聚焦主責主業,引領航空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化,打造新一代產品、厚積新一代技術、構建新一代管理、培育新一代人才、形成新一代標準,推動公司穩步實現“三四五”發展目標,建設成為“法治沈飛、數字沈飛、精益沈飛”,為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和助力。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