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有價值,但請不要妖魔化。
雖然低代碼開發直到現在都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但低代碼平臺也不是先有定義再發展起來的事物。
? 低代碼可以解決兩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1、做開發,一定需要寫代碼嗎?
按照Forrester和Garnter的報告,“低代碼”是對一類具備某些特性的應用開發平臺(aPaaS平臺)的歸納。它帶來了企業開發的一種新的趨勢:
應用開發的最后一公里交給企業自己。
舉個例子,在沒有低代碼開發以前:我要做一個行政OA應用,除了自行研發外,企業還有三種云部署方式可以選擇:Iaas、Paas、SaaS。
而隨著低代碼的發展,衍生出的aPaas平臺,帶來了企業開發的第四種可能。
這種可能,是解放IT和業務人員崛起的一個大突破。為什么說是突破?
就拿簡道云這種原生的aPaas平臺舉例(這類平臺甚至超越了低代碼,走向零代碼),搭建一個審批系統,如:費控&事項審批
資料來源:「OA管理」管理員搭建指南-視頻版
看完視頻,你就能直接發現這類平臺的特點——在制作一個管理系統時:
- 操作門檻:無,均為簡單的拖拉拽
- 技術門檻:不需要代碼,但要懂業務、懂流程
- 學習門檻:難度約等于office,具有成熟幫助文檔體系的aPaas都不需要擔心
低代碼開發的邏輯就是,可以讓我們從應用和數據層面入手,利用不需要代碼的開發工具與邏輯,實現快速開發、上線一個管理系統。
對于這一點,這個觀點說得很切理:
· 從提供“專業軟件/軟件定制化開發服務”切換到提供“低代碼apaas平臺”,軟件廠商剝離了專業業務知識,通過平臺提供一種讓企業自己積累和分享專業知識/業務經驗的標準和能力。
· 對軟件廠商來說降低了實施的成本、對企業來說提升自己的掌控力和業務響應能力,這是巨大的一個進步。
2、IT不懂業務,業務不懂IT,怎么辦?
經??吹剑W上刻意引起程序員和低代碼的對立,就很離譜。
上面說了,低代碼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其實它產生最大的原因就是:
碼農,不夠用了。
Gartner在早前報告中就已預測——2021年市場對于應用開發的需求將五倍于IT公司的產能。
相信你一定有體感:程序猿這個職業越來越火,炙手可熱、哪哪都缺。因為:
消費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來臨后,帶動了IT技術加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IT技術開發人員的快速增長。
但很麻煩的事情又來了:
絕大部分企業建設IT信息系統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數字化,助力業務運營。這就要求IT工程師不僅要掌握公司業務,還需要同時掌握云計算、容器化、中間件、微服務、devops、多端等等大量業務無關的專業知識。
要知道不少中型的互聯網公司在養了不少專業方向的技術人才的情況下,尚且不能打通任督二脈,為上層業務開發者提供友好業務開發環境,何況急需數字化轉型的大量傳統企業。
所以為了填補這一缺口,低代碼/零代碼技術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讓無編程基礎的業務人員直接自行制作管理應用。
低代碼平臺,它能為業務專家(也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落地成在線應用的能力:
對企業來說,原先這些專業知識和經驗很可能會因為缺乏專業開發人員的支持無法落地成應用,因而導致了業務效能和其他損失,這是低代碼通過賦能業務專家可以為企業貢獻的增量價值的部分;對業務人員自己來說,他通過將自身專業知識和經驗輸出成應用從而體現自身的價值,這將成為吸引業務人員持續使用低代碼平臺的動機,這是個人收獲的增量價值。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在海外市場上低代碼逐漸被廣泛接受的事實:
從已有數據(2015年的17億美金增長至2020年的155億美金)來看,2020年低代碼發展規模比5年前,增長近10倍。
到這,我們就可以總結出apaas平臺的一些基本特點:
? 典型的低代碼開發平臺
到了最受關注的環節——有哪些成熟、好用的低代碼開發平臺?
國外的低代碼平臺
在低代碼領域,目前國外大約活躍著六十七家供應商,而且它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成長。
2017年是一個分界點,在大型軟件供應商中,17年之前只有Salesforce采用Force的低代碼平臺。隨后,微軟、甲骨文、IBM和SAP等企業都紛紛加入了這個市場。
Gartner和Forrester近兩年在低代碼領域對頭部供應商進行了持續評估,可以看到包括微軟、oracle等巨頭在內的眾多供應商正在迅速成長,特別是微軟在19年通過Power Platform低代碼產品迅速擴大了自己在該領域的市占率和影響力。
2018年Outsystems獲得KKR和高盛的3.6 億美元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國內的低代碼平臺
國內的低代碼開發平臺種類也頗多,但都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切入低代碼市場。(其中原生低代碼初創企業比傳統軟件廠商表現更為突出)
綜合來看國內低代碼開發平臺,根據不同廠商的關注點和盈利模式可以分為六類:
1、【原生低代碼廠商】
主要是指面向低代碼行業的創業公司,這部分廠商雖然創立時間不長,但是正處于風口快速發展階段,產品力表現突出,簡道云等一類平臺比起低代碼,甚至可以被稱為零代碼,因此特別適合給沒有編程基礎的業務部門人員使用。
2、【云平臺廠商】
云平臺的廠商希望借助低代碼吸引更多用戶購買其云服務,低代碼在其產品線中并不在核心位置上,大多專注于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代表性產品有阿里云的宜搭、云鳳蝶(google 有appmaker)。
3、【行業軟件廠商】
行業軟件廠商,希望利用低代碼技術降低實施、特別是實施中客戶化開發環節的工作量,提升行業軟件自身的競爭力。典型產品有用友的iUAP,普元的Primeton EOS Platform。這些產品可以看成行業軟件向通用平臺的演進的嘗試。
4、【BPM廠商】
專注于流程和表單的BPM廠商在自身軟件的基礎上增加可視化設計器,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后,從而實現向低代碼的轉型。典型代表有輕流、炎黃盈動AWS PaaS。這些產品的核心優勢是強大的工作流引擎,但這種基于表單而不是數據模型的架構,在應對復雜應用場景時會遇到諸多障礙,這也是限制他們發展的主要原因。
5、【數據處理軟件廠商】
與BPM廠商類似,數據處理軟件本身可以歸入零代碼。這類軟件在國內比較多、歷史也比較久,如魔方網表、云表等。
6、【開發工具廠商】
這部分是指以前專門做軟件開發工具的廠商,整合自身的開發工具資源后推出了低代碼產品。這類廠商在國內本就較少,典型產品有Forguncy活字格。產品發展方向上以產品力提升為主,在技術門檻和擴展性中間會更傾向于后者。用戶集中在初創型軟件開發團隊、行業軟件代理商、系統集成商和中大企業IT中心,而不是一線業務人員。
國內外的一些頭部低代碼平臺的數據對比,看這兩張圖:
說在最后,
低代碼使得開發能力下沉,“人人都是開發者”的口號,所言非虛。
作為零代碼開發的平臺,希望低代碼平臺能像微軟預言一樣,今后在企業和業務人員中會像office一樣普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