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云山
4月15日,第一屆浙江大學校園信息化創新應用大賽落下帷幕,參賽者們基于釘釘低代碼平臺,打造了一系列貼合校園實際場景的應用。
最終,“基于邊緣計算的關鍵儀器數字化監測應用”榮獲學生組一等獎,而教師組的一等獎則被“我的文藝生活”線上藝術平臺摘得。這些作品憑借著出色的創新性、實用性及完整的場景功能設計,充分體現了浙大師生的數字化潛能和問題解決能力。
自2022年起,浙江大學便引進了釘釘低代碼。2023年,浙江大學提出“1 1 N”的輕應用開發模式,將釘釘應用生態深度融入校園環境,探索師生廣泛參與、跨校協作的低代碼應用建設路徑。基于“1 1 N”模式,目前校內已有10個部門基于釘釘宜搭平臺搭建了25個應用,其中,去年9月發布的智能訪客系統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智慧化管理的新標桿,該系統實現了多場景下的預約進校服務,并構建了三級管理體系,適應多種管控需求及多終端使用,極大提升了校園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目前月活躍用戶數突破26萬,頁面訪問量高達2200萬次。
本次大賽由釘釘宜搭和生芽教育共同協辦,在浙大校內征集到130余個參賽作品,涵蓋了很多業務系統難以快速觸達的精細化校園場景,比如校園管理、校園生活、教學科研等。這些項目以其高效敏捷的開發模式、貼合需求的功能設計以及顯著的降本增效效果,充分展示了低代碼技術在簡化開發流程、加速創新落地方面的巨大潛力。
浙江大學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陳文智表示:“傳統信息化建設模式帶來的‘數據煙囪’、‘信息孤島’等問題已成為高校數字化進程的瓶頸,釘釘低代碼的可視化拖拽、參數化配置等特點,能夠極大地簡化校園數字化場景應用創新的難度。本次大賽,更讓我們看到了低代碼技術在高校的適配性和可行性。”
釘釘宜搭負責人葉周全表示,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已經突破1000萬個,并在過去的三年里取得了近10倍的增長,許多學生通過低代碼進行創業,從而實現了個人收入的大幅提升,希望能夠通過此類低代碼工具搭建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數字化人才。
“轉載請注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