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講話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學校在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和人才培養中具有突出地位,高校黨委學習領會和努力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責無旁貸。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周年之際,深入探討新征程國家安全的新形勢,探索國家安全學科建設的路徑,對高校進一步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開創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安全大局,創新性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國家安全作為專門章節進行系統部署,強調“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從“民族復興的根基”這一高度詮釋了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年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著力構建新安全格局,塑造內外安全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維護社會長治久安,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顯著提升。與此同時,近年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全球性科技競爭、人才爭奪日益白熱化,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面臨風險,我國和平發展面臨重重壓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以來,我國堅持國家利益為重、國內政治優先,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展示不畏強權的堅定意志,在斗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國發展和安全主動權。面對持續性的安全挑戰,更要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國家安全工作,科學準確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內涵,堅決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依靠看在高處的政治自覺、學在深處的理論自覺和干在實處的行動自覺,在各個領域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明確高等學校黨委關鍵責任
國家安全涵蓋政治、領土、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是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安全觀念。作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學校承擔著為國家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高校黨委必須履行關鍵責任,確保國家安全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等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堅持黨委主動作為,領導推動國家安全學科建設。黨委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學校的國家安全研究工作承擔起領導責任。將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發揮黨委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牢牢把握國家安全的研究方向。
二是系統制定國家安全學科發展戰略規劃。高校黨委要結合國家安全戰略需求,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通過深入分析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明確高校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推動中國國家安全學自主知識體系系統構建,引導學術研究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使高校成為國家安全科學研究的重要戰略力量。
三是整合交叉學科資源,整體服務學科發展。高校黨委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優化多學科協調聯動機制,整合校內外科研力量,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國家安全研究平臺,促進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著力形成多學科合作團隊,構建國家安全學科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是重視培養國家安全的專門人才。人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高校黨委應充分發揮跨學科多領域科研人才的資源優勢,提高人才的國家安全素養與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通過制定學科基礎完善、知識體系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發展能力保障等相關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動高校為黨和國家造就一批國家安全復合型高質量專業人才。
五是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黨委應積極創新教學渠道和手段,持續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打造高品質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通過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共建,深化學校國家安全教育實踐,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安全的新形勢,增強國家安全的意識。
六是完善校園國家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設。高校黨委應建立健全國家安全研究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規范研究行為,保護知識產權,防止敏感信息泄露,確保研究活動的安全性和正當性。同時,強調科研誠信和學術倫理,加強科研倫理教育與培訓,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并建立監督機制,維護國家安全研究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七是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服務國家安全實踐。國家安全學是以實踐為導向、解決復雜問題、服務于國家安全實踐的應用創新學科。應深化實務與理論雙重聯動,完善成果應用推廣體系,將具有引領意義的學科理論融入國家安全話語傳播實踐之中,將國家安全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國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增強國家應對各類安全挑戰的能力。
多學科推進國家安全學科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因圖強而生,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盛,建校128年以來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責任擔當,按照“科研先行、智庫轉化、學科完善”的思路分步扎實推進國家安全學科建設,開展國家安全學高水平科學研究、建設國家安全學交叉學科,服務國家戰略。
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建成國家安全學科發展體系,為持續提升國家安全各領域研究水平、對接國家安全重要戰略需求提供了必要支撐。學校圍繞新時期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內外挑戰,堅持政治安全為本,聚焦總體國家安全觀、國際安全研究等相關議題,推進中西方國家安全戰略比較研究。依托現有研究平臺,在城市安全領域形成研究特色,包括城市安全治理協調機制、聯動高效的城市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數字化創新賦能城市安全治理等。在理工交叉方面,結合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等優勢學科,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網絡空間安全等方面開展新型安全治理領域研究。以國家安全理論與技術實踐共同發掘新型安全領域、預防化解新型風險,用研究成果推進安全治理實踐與理論創新。結合“大健康”領域優勢特色,在公共衛生、醫藥發展、食品安全、老齡社會、人口健康等涉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領域開展議題融合和學科交叉研究。結合海洋科學、能源科學等優勢學科,在海洋生態安全、海洋資源安全、南海地區安全、深海安全、能源安全、綠色低碳可持續性發展等新型安全治理領域開展前沿研究。
國家安全的根本是政治安全,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權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高校要在國家安全理論與思想、國家安全治理與國家安全技術等領域,提升科學研究與資政育人的工作能力。
探索國家安全學科發展路徑
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為高校推進國家安全學科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實踐指南,要求國家安全學科建設始終瞄準創新性、實踐性、整體性的工作目標,具體可從五方面著手。
一是創新學科建設理念。從建設理念上,要明確將國家安全作為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多維度問題的綜合體來研究。國家安全學科與傳統學科相比,更加體現出綜合性、交叉性、戰略性的特征,應以維護國家利益、防范風險挑戰、促進和平與發展為目標,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維護和服務國家安全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推進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從我國發展和安全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出發,鼓勵和加強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心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回應不斷出現的國家安全新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科融合發展,探索新的學科范式和發展道路,催生新型學科。
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服務國家需求的核心目標出發,積極構建國家安全學科的專業化、系統化、融通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目標聚焦、手段多元、生態開放的人才培育模式。除了學術型人才培養外,還要注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建立校企聯合、國內外交流等多種培養機制,增強學生對實際工作的適應性和操作能力。同時,建立多元評價機制,以“綜合考慮、多次評價、長期支持”的原則考查學生,助力培養更多高質量國家安全人才。
四是推動專業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有機結合。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與歸宿。國家安全學科建設應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導向。高校與社會合作開展豐富的民防教育活動,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構建廣泛的社會參與網絡,形成國家安全保障的社會基礎,切實保障人民安全,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五是堅持政策引導和資源保障。基于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視角,構建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的長效機制,保障國家安全學科建設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和科研項目。同時,強化政策支持與資源保障的銜接和配合,確保政策實施與資源供應相互協調。鼓勵支持國際學術會議、學術文章發表以及機制化的學術交流,支持產出高水平的國家安全研究成果,面向國內外提升我國國家安全話語的影響力。
綜上,國家安全發展的新形勢要求高等學校不斷推進自身學科創新和能力建設,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積極開展與政府和產業界及全社會的密切合作,成為國家安全體系中堅強有力的一環。高校黨委要全方位全過程發揮引領作用,確保國家安全學科發展工作的正確方向和高效運行,從戰略規劃到資政育人、從資源整合到制度建設、從成果轉化到國際合作等各方面持續發力,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4月16日第2873期 作者:楊振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