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現為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
張猛,男,漢族,1971年1月生,內蒙古包頭人,現為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2010年被聘為河南省特聘教授。
1994年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栽培專業,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獲碩士學位;2004年6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病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4年在山東農業大學擔任講師;2004年9月至今在河南農業大學工作任教。兼任美國植物病理學會會員、中國菌物學會理事、河南省植保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作物分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等。
長期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每年超額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工作任務,并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我校率先使用雙語教學,并于2005年園藝植物病理學雙語教學正式立項。2006年主講的園藝植物病理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這是我校第一門雙語精品課程,并獲得2007、2008、2009年度教學優秀獎。近年來連續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和國家煙草有害生物普查子項目各一項。作為主要參加人先后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真菌志下的子項目3項,分別是《中國真菌志—鏈格孢屬》的編研,《中國真菌志—蠕形分生孢子真菌志》的編研和《中國土壤暗色絲孢菌志》的編研。通過對我國北方15個省、市、自治區40多種主要雜草絲孢菌病原的調查,共鑒定出12屬47個種,根據致病性初步確定了一批具有生防潛力的雜草生防菌株。系統進行了河南省牡丹、棗樹、小麥等重要經濟植物的真菌病害的普查鑒定以及植物內生菌資源的調查。首次明確了棗縮果病的病原菌為七葉樹殼梭孢、頭狀莖點霉、鏈格孢和解淀粉芽孢桿菌,它們可單獨或復合侵染。篩選出一批拮抗好的內生菌資源和部分高效低毒農藥。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出該病害綜合防治技術,有效地控制了該病害的發生和危害。該技術推廣以來,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08年在日本進行了日本經濟植物真菌病害調查研究,共發現130種重要的真菌病害,其中部分病害是我國和日本共有的,部分病害是我國沒有的。同時發現10種日本新病害,這些為國際貿易和病害檢疫提供了基礎技術資料。
作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植物病理學省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主編和參編了著作8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第一或通訊作者46篇,國家一級刊物及國外刊物31篇,SCI收錄16篇。目前已合格發表新種38個,發現新疫情病害8個(在國際上已發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1項,為這些病害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國際上創新性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價值。 曾獲河南省科技領軍人物、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河南省第十屆青年科技獎、中國植保學會青年科技獎、山東省自然科學獎等榮譽。
河南農業大學
ihenau
本期編輯:李 攀
歡迎您提供文字/攝影/視頻/創意作品
投稿郵箱:ihenau@126.com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