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升原本是美本申請競爭激烈的產物,但很快就被推而廣之,如今即便是在高傲而傳統的英倫名校,“唯分數論”的準則也已經開始松動,并逐步加強了申請者軟實力的權重比例。放眼世界,一紙優秀的成績單,已經越來越不能成為踏入名校的保證;反之,均衡出色的“背景”,則變得越來越重要。
結合海外院校對申請選項和材料要求,我們大致可以把需要提升和完善的“背景”或者說是活動,分為三類:學術性背景、實踐性背景和經歷性背景。
學術性背景:主要包括科研項目、學術會議以及期刊發表等,也就是申請人做了一段科研課題,整理好數據與結果后,形成論文,并能夠發表在知名期刊上,這屬于非常學術性的活動。
實踐性活動:主要指的是實習,是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在行業里進行實踐的活動。
經歷性活動:這類活動基本上申請人都能夠參加,比如包括社團、志愿者、海外交換等。
那么在今天和未來的文章當中,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為各位同學詳細解答有關背景提升常見問題和注意事項,以供各位同學參考。
(圖/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Q:什么樣的申請者需要參加科研項目?
A:因人而異。
推薦參加類:
理工科:絕大多數的理工科都可以做科研提升,另外也有一些理工科比如計算機、應用數學、應用統計等也可以做實習。
偏研究型的文科:比如,公共政策分析、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
部分商科:比如做金融理論,會計理論,管理科學等。
如果致力于 Ph.D或偏研究性碩士或美本頂級名校,那么海外科研項目對于申請還是很有幫助的。這種幫助不僅體現在文書的直觀表述上,更體現在思維和思辨上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及提前接觸大學的學術圈,拿到知名教授的推薦信上。
不推薦參加類:
文商科類:比如傳媒、市場營銷、商業分析、金融、管理、會計等專業,并且對未來的規劃是偏于產業界而非學術界的申請者而言,參加實習的優先級高于參加科研。
對于部分計算機、機械工程、電子電氣工程、金融工程等一些理工科的申請者而言,參加實習和科研都可以,都會為申請加分。
但無論何專業、何級別的申請者,如果GPA、語言等標化成績尚未達到預期,那建議還是要把重心放在標化成績的提升上。因為科研等背景的提升是用來錦上添花的,而標化成績就是那個必備的“錦”,一般而言,沒有哪所名校會愿意接納一名背景光鮮而成績潦草的申請者的。
(圖/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Q:如何判斷一個科研項目的優劣?
A:一個好的科研項目,應該具備如下部分(非全部)特質。
●一份高含金量的、且為非模板化、教授 edu 郵箱網推的、支持多所院校使用的推薦信。
●獲得有關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的指導和訓練,并在相應級別的論文期刊/會議發表 (Academic Paper Publication on Journal/Conference)。
●導師簽發的課程證明 (Professor signed certification)、項目推薦信 (Recommendation from program)。
●辨明意向學科的發展方向,掌握該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和專業的科研能力,提前適應國外教學模式。
●開拓視野,收獲到和自己相關的學術人脈。
(圖/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Q:既然參加科研項目能帶來這么多收獲,那是不是參加的越多越好呢?
A:寧少而精,勿多而雜。
學術科研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深度的思考問題,所以一段長期、深入的科研經歷,是要好于數段短期的、淺顯的科研經歷的。
一個長期且連貫的學術經歷,不僅可以彰顯你對該方向的學術熱情和深入研究能力;而且也更有助于論文的發表;同時也可以增加和該領域老師以及學術牛人深入交流的機會,而他們所能給你帶來的不僅是推薦信、學術圈,更有學術能力的提升。
如果囿于種種原因,而無法實現科研的長期性和連貫性,那就要保證短期科研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要學術中體現批判性思維。
Q:科研項目種類繁多,我該如何選擇?
A:量體裁衣。
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學術項目分為兩類,校內與校外科研,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
●校內科研:大致又可以分為本校和外校科研
本校科研,便利度高、性價比高;外校科研,申請難度較大,需要個人成績和科研經歷都較為優秀,而且通常需要自己套磁外校教授。校內科研的含金量,視院校、實驗室、教授水平而定。
總體而言,不管是本校還是外校,校內科研的競爭性都非常強、時間長、選擇余地有限、持續連貫研究的可能性低。這類項目比較適合學霸參與,至于一般的學生即便參與其中,也很可能與本專業無關,至于本科生則很可能以打雜為主。
●校外科研:大致又可以分為實地和遠程科研
實地科研:一般由項目組帶領學生去大型企業、海外的實驗室、NGO、智庫等參加科研,這類形式的項目時間短、靈活性較強、選擇也比較多。
一般而言,此類項目申請難度較高,需要個人成績和科研經歷都非常優秀。而且需要對企業的項目背景、實驗室的教授水平和資質等相關信息有一定的甄別能力。
遠程科研:算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科研類型,尤其面對當下的局勢而言,更是如此,而且“遠程”也就意味著時間、地點選擇上靈活性和自由度。這類科研的師資雄厚,課題方向選擇較多,還會有很多交叉學科的課題,比如當下熱門的金融行業的大數據處理等。
●學術會議:參加學術會議有機會結識學界大牛,拿到他們的推薦信,能夠體驗真正的學術交流。更加有助于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并且在交流分享的同時,得到同行的一些建議,拓展學術界人脈。
●學術期刊:上述種種學術活動,最終可能都會產出一篇或多篇論文,但一篇高質量的的論文,往往需要很長的周期和較高的學術水平,不過一旦能在知名期刊上發一篇文章,對于未來的申請和學術領域方面都將發揮很大的作用。
(圖/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Q:可以 DIY 查詢、搜索科研機會嗎?
A:當然可以,途徑、流程如下。
●詢問往年參加過科研項目的學長學姐;
●關注本校的國際交流合作處及教務處的通知公告(本校科研);
●Google 自己的專業名稱 research(海外科研);
●選擇套磁細分方向或者目標院校;
●查找對應學校的合適教授;
●通過和他人溝通,修改套磁表、套磁信;
●發郵件等結果;
●面試。
申請海外科研項目注意事項:
截止時間
美國、歐洲項目會在前一年 10-12 月開放申請,12-2 月截止申請。
香港、新加坡項目在當年 1-3 月開放申請,2-4 月截止申請。
學術要求
最好是 GPA 3.5 ,托福 90 ,雅思 6.0 以及一段成型的科研項目經歷。
資金、簽證要求
部分 regular 項目有全額補助,但幾乎所有套磁項目都需要自付食宿。
部分 regular 項目提供學術交流簽證辦理協助。
其他項目可能需要辦旅游 / 短期訪問簽證。
申請材料
英文簡歷,成績單,研究興趣陳述,部分項目可能還需要語言成績或推薦信。
最后要說的是,不管您采用何種途徑、何種方式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學術背景,只要認真做了就是一種成功,哪怕結果并不那么盡如人意,但切忌學術造假——因為有夢想的人,應該時刻珍愛自己的“羽毛”。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