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了獻禮百年華誕,全面系統地回顧以黨建為引領的紡織工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偉大變革,謳歌新時代紡織精神,詮釋“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新地位,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下,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國紡織》雜志社將共同編輯出版大型慶祝建黨百年圖書《紅色力量 經緯光輝——全國紡織行業黨建實錄》。
我們選取典型案例以饗讀者,展現這些企業(單位)如何通過開展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政治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感悟
高校黨組織作為黨的一級基層組織,其政治建設事關高校的發展方向,事關高校能否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性問題。
不忘初心,立德樹人,通過黨建引領,使本科教育“固本、圖新”,這在天津工業大學是如何做到的?記者來到學校進行實地探訪。
作為我國最早開展紡織高等教育的學府之一,天津工業大學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自1912年建立紡織學科以來,至今已經走過百余個年頭。2000年,天津紡織工學院正式更名為天津工業大學。同時,經中共天津市委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天津工業大學委員會”。
近20多年來,在黨的引領和指導下,天津工業大學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取得了許多成就——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獲批國防科工局與天津市共建高校,深度融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實踐證明,時代的發展歷程,離不開高校教育事業的進步,而高校工作質量的提升離不開黨的領導。
學校召開思想政治和黨建工作會議部署工作
積極抗擊疫情 助力脫貧攻堅
黨員,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字眼,其代表了一個人追求夢想、追求進步的偉大初心。在學校中,黨員的身份就是一桿旗幟,就是指路明燈。有黨員的地方,就有先進的理念,就有榜樣的力量。在黨組織的教育和引導之下,天津工業大學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共產黨員,這些黨員在黨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經得住磨難,不僅引領著天津工業大學各項事業的發展,更是為社會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在這樣的緊急關頭,天津工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慧泉堅守崗位,爭分奪秒開展研發攻關,積極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他僅用一周時間成功趕制出第一批含著“殺毒芯”的殺毒裝備,發起“Touching Your Heart”計劃,自籌經費為火神山醫務人員捐贈20套可穿戴遠程心電監測設備,并組建遠程疲勞度及心血管健康監測網絡,守護醫護人員健康。作為項目負責人,他擔當起天津市新冠第二批應急科研關于高流量氧氣治療儀的研發任務,并獲得了天津市第二批新冠肺炎應急項目支持。作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王慧泉曾獲中國產學研合作項目成果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個人)獎等榮譽,2020年更是被評為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
王慧泉
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天津工業大學4600余名黨員自愿捐款43萬余元,360余名黨員通過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捐款累計15萬余元;成立“黨員突擊隊”,參加學校學生返校復學“三站一場”接站工作;設立湖北地區師生臨時黨支部,將黨旗插在戰“疫”前沿,將黨的組織工作延伸到抗疫一線,聯系引導湖北地區的419名學生和12名教師,互幫互助,共渡難關,以實際行動體現黨員的先進性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疫情期間黨員突擊隊在三站一場接返校學生
疫情的陰霾尚未褪去,黔西南的大山卻傳來一陣春意。2020年春天,一批采用特殊工藝制成的無害化染制服裝從冊亨縣的大山運出,銷往世界各地。這些產品得益于天津工業大學清潔染整研究團隊帶來的新技術,該技術幫助當地企業攻克了多年來的染色難題。自2016年開始,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鞏繼賢,應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相關單位邀請,帶領黨支部全體黨員和科研團隊教師,發揮學科和科技優勢,進行植物靛藍染色研究攻關,助力脫貧攻堅國家戰略。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研究團隊間接帶動當地從種植到旅游產業數百人就業,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作為一名“雙帶頭人”,鞏繼賢在從事紡織生物、清潔染整技術等方面研究的同時,還擔任輕化工程系黨支部書。他曾這樣說道,黨建工作正在成為教學科研工作的推動力之一。作為學術帶頭人、黨支部書記,積極推進黨建工作與學科科研融合,他義不容辭。
鞏繼賢
打通“神經末梢”推進“五大工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個優秀黨員的涌現少不了學校黨組織的引領。在基層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黨組織既是發展的“火車頭”,又是貫穿整個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天津工業大學組織部部長劉宏韜向記者說道,在黨建工作的推進當中,校黨委尤其重視基層黨組織的發展。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黨的整個執政能力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落腳點。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只有基層黨組織健全而充滿活力,整個黨組織才能堅強有力、朝氣蓬勃。
黨員深入基層宣傳新思想
對于學校的基層黨組織設置,劉宏韜介紹,目前,學校共下設25個二級黨組織,其中基層黨委18個,黨總支6個,直屬黨支部1個;二級黨組織下設290個基層黨支部。由于課題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項目組等新組織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班級、級隊、教研室等傳統形式,學校黨組織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采取了教職工黨支部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組織有機結合創新黨支部設置的方式。學生黨支部也按照專業縱向設置,向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組織拓展。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要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提出了明確要求。如何打通“神經末梢”呢?2018年,經天津工業大學校黨委深入調研、反復討論,形成了基層黨組織建設任務表和路線圖——《天津工業大學基層黨組織建設“五大工程”實施辦法》,“五大工程”包括“政治引領工程”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抓好政治理論學習;“鑄魂固本工程”以學習黨章為牽引,筑牢理想信念,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補足精神之“鈣”,強化宗旨意識;“支部示范工程”以加強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實施“高校基層黨建對標爭先計劃”,推進“五好黨支部”創建活動,發揮先進典型的輻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保障工程”以選優配強領導班子為抓手,加大對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干部和后備干部的教育培訓,加強黨建思政工作隊伍建設,為學校發展提供組織保障;“質量提升工程”以加強規范性建設為重點,從制度上解決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
天津工業大學黨建工作標桿單位、五好黨支部標兵評審會
“辦好工大事兒,關鍵在黨,關鍵在基層,關鍵在落實。”時任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連潔介紹道,“學校通過理論學習、廣泛宣講、培訓輪訓、主題講座、平臺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把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細落小落實。”這“五大工程”的實施,為樹立天津工業大學狠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吹響了“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集結號,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組合拳。
多元黨建品牌 營造學習氛圍
當前,高校黨建工作面對著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加強學校的黨建文化建設,讓師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引領師生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這對學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劉宏韜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學校通過開展“黨建文化走廊”活動,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兩微一端”、校報、校廣播、櫥窗布告欄、電子屏等設立專題專欄,在學校范圍內營造起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濃厚氛圍。除此之外,重回革命老區、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奮斗歷程,積極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動也正在各基層黨組織中持續不斷開展。校黨委組織的紅色體驗活動遠至井岡山革命老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中共四大紀念館,近到天津市周鄧紀念館、中共天津歷史紀念館、小站練兵園、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截至目前,天津工業大學各基層黨委組織重回革命老區、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活動100余次,覆蓋人員3000余人次。鮮活的近距離體驗讓黨員干部們充分了解中國道路的必然性、規律性、優越性,將理論學習內容轉化為體驗后的深刻理解,增強了黨員師生黨性教育的理論深度、實踐力度和情感溫度。
為調動廣大師生學習政治理論、研究黨建工作課題,天津工業大學專門打造了“新時代 新思想 新觀念——天津工業大學高端大講堂”,聘請校內外名家學者擔任主講人,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時代背景、科學內涵、歷史貢獻等方面系統地進行解讀,為學校師生理論素養補給提供“加油站”。2018年,校黨委還面向全校開展了黨建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項目申報工作,設立了黨建思政專項課題。劉宏韜說,這一舉措使黨建文化融入到師生的校園學習生活中,推動了學校黨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鏡頭
每次正式上課前,一個學生小組6分鐘左右的主題講課,是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鄧鵬主講的思政課雷打不動的慣例。學生們可以談古論今、暢所欲言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情景教室、角色扮演、“互聯網 ”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深受學生喜愛。
革命文化熏陶-走進狼牙山,面向黨旗,莊重宣誓
天津工業大學基層黨組織正是通過各種參與形式上的創新,不斷提升黨員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廣大師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與情感認同。
未來,天津工業大學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基層黨組織建設“五大工程”為契機,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合流,推進黨建各項工作同時、同向、精準發力,將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優勢。竭盡全力抓好黨組織體系建設,為提高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做出不懈的努力。
更多內容丨盡在《中國紡織》雜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