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高校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既是對當下世界發展大勢的精準把握,更是對未來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思考和提前布局,體現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這一重要論述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使命重大。高校在主動擁抱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尋找與新質生產力連接的切入點,根據學校發展歷史、辦學優勢、學科特色等資源稟賦,堅持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最大化地提升“長板效應”,以更好地發揮基礎性戰略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要圍繞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這一核心要素,進行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徹底打破束縛科技創新、教育創新、人才創新的藩籬和障礙。
作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糧食院校之一、江蘇第一所獨立建制的財經類本科高校,南京財經大學近年來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和特色發展戰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在優化前沿學科專業布局、國家級平臺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辦學新機制新模式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學校將緊扣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兩大主題,深化綜合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求發展。
第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大量科技素養高、創新能力強的新型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高校重點推進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變革。一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為支撐,發揮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作用,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科學素養和組織能力。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和豐富課程內容,著力提升學生數字意識和數據素養。三是強化特色學科、新興學科建設。學校經濟管理類學科、糧食學科等傳統特色優勢學科,正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通過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深度融合,進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級。
第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一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需求,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平臺。學校將聚焦“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和綠色經濟等研究方向,著力提升現有的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等的建設水平,持續推動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優化科研機制建設,開展高水平的有組織科研。立足學科優勢,打破學科壁壘,打造分工明確、協同高效、運轉協調的“大團隊”科研攻堅模式,充分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集中力量和資源開展科研攻關。三是瞄準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鍛造一批高層次青年科研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大前沿學科海外高水平博士的引進力度,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以多種形式服務學校,對內啟動實施“高端人才支持計劃”“青年學者支持計劃”,成立青年教師發展委員會,建設人才交流中心,為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供全方位支撐保障,培養造就青年拔尖人才。
第三,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一是積極對接地方發展需求,強化校地合作。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專業優勢,積極主動與江蘇各地級市特別是縣區“結對子”,搭建全方位戰略合作平臺,探索契合地方需求的合作項目,全面深化“一院一地一品”校地合作共建。二是積極對接行業領軍企業,強化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探索在與學校學科專業對口的行業領軍企業內,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或科研工作站,實現“科研實驗室”與“工廠車間”的無縫對接。三是牽頭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基地,強化政校地企協同攻關。重點發揮學校財經類、糧食類學科優勢,匯聚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學校建立首批國家糧油標準研究驗證測試中心,近年來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研制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標準36項,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相關的科研項目50余項,全力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第四,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縱深發展,強化新質生產力內外聯動。一是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經驗,賦能人才培養。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加強師生國際交流。強化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依托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省“十四五”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專業,以及“糧食流通與安全”“物流與供應鏈”等省“十四五”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國際傳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二是開展前沿學科合作共建,賦能學科建設。深化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前沿學科合作,與世界一流前沿研究保持同步。學校將深化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實質性合作,高標準推動數字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院建設。三是強化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賦能科學研究。建立與國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定期交流機制,積極主辦或承辦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國際化學術會議,聯合申報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產出標志性的國際合作科研成果。
(張利民,作者為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新華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