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于一個企業而言,科技創新更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建院71年來,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一直將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在交通標準建設、數字化業務、山區橋隧技術、生態環保、科研平臺搭建等領域不斷突破創新,助推交通行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交通標準引領
近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積極貫徹國家標準化戰略,認真落實《四川省“十四五”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標準化規劃》,聚焦行業需求,加快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制定和實施,推動標準化與科研互動發展。
首先,該院深化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設立科技信息部、建立系列制度體系、加大激勵和評價應用等方式,推動交通標準建設相關工作。近5年,該院獎勵標準成果90余萬元。
四川省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其次,該院全力做好四川省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運行支撐。2022年4月交通標委會成立至今,作為交通標委會秘書處承辦單位,該院組織完成119部地方標準的技術審查和實施復審。
鋼管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標準
此外,四川公路設計院聚焦需求和技術優勢,加強標準支撐引領。一是立足高原山區工程建設需求,強化標準供給,該院在橋梁、隧道、地質、監測等領域加大標準申報,近3年成功主導立項地方標準、團體標準17項;二是堅持編制主導與參與結合,拓展標準立項路徑;三是編制標準圖通用圖,做好標準化設計。
四川公路設計院還加強科研和標準協同銜接,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開展標準化研究工作。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該院研發的鋼管混凝土橋梁成套技術、抗震減災技術、路面原位再生技術等科研成果已編制形成相關行業和地方標準。
數字賦能安全出行
近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堅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先后主持或參與省部級數字化科研13項,主編標準指南14部,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核心知識產權近100項,獲得數字化相關各類獎項近30個,其中國際buildingSMART大獎為國內高速公路項目首次獲得。
沿江高速:創新應用多項數字化技術,國內首個榮獲building SMART大獎的公路項目
其中,智能監測云平臺針對山區公路工程結構隱患與自然災害耦合多發特點,基于BIM GIS數據底座,疊加物聯網傳感數據,實現了對橋梁、隧道、邊坡及房建工程的全天候監測預警和分析評估,為工程結構物的全生命期、全天候集群化監測預警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初步建立了監測預警和決策響應聯動機制,實現了“單橋系統 省級平臺”兩級架構的互通互聯,已成功應用于雅西、雅康等10多條高速公路,以及涼山、眉山、攀枝花、瀘州、成都等市州普通公路上百處橋梁、隧道、高危邊坡的結構健康與安全風險監測項目。
樂西高速:首條自主完成的高速公路數字化項目,創新實現BIM成果的跨周期、跨平臺的傳遞與應用,榮獲2020年度“交通BIM工程創新獎”一等獎
依托自主研發的BIM GIS數字信息基礎平臺這一數據底座,四川公路設計院進行了“梯級開發”,包括監測云平臺、工程結構智能監測、橋隧數字化協同檢測、工程數字化檔案管理和工程信息化質量管理等三級應用平臺,建管平臺、養護平臺等二級軟件平臺。
工程結構監測智慧云平臺-數字大屏
結構監測、智慧感知數據的安全傳遞和高效使用需要軟硬件產品配套使用,為此,該院同步研發了一系列硬件產品,在大幅減少安裝運維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能更加全面掌控數據安全,靈活挖掘數據價值和創新驅動潛能。
橋隧技術打造超級工程
建院71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創造了眾多“超級工程”,在一個個橋梁、隧道項目建設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創新施工工藝。
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
橋梁方面,截至目前,該院橋梁專業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際橋梁大獎2項、詹天佑獎6項、省部級以上優秀設計獎100余項。該院自主研發鋼管混凝土拱橋,填補了行業空白,先后設計了2004年通車的當時世界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巫山長江大橋、2013年通車的當時世界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合江長江公路大橋、2020年通車的世界最大跨度拱橋——廣西荔玉高速公路平南三橋、2021年通車的飛燕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合江長江三橋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創造和積累了鋼管混凝土拱橋核心技術。
國道317線雀兒山隧道
隧道方面,該院累計獲得3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國際隧道大獎1項,詹天佑獎3項。該院已解決了高海拔隧道設計施工難題,獨立完成設計13座高海拔隧道,占目前25座全國已建、在建海拔2500米以上超特長公路隧道的52%。其中,317國道雀兒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海拔最高、也是唯一海拔超過4000米的超特長公路隧道。
四川公路設計院長期致力于路面專業科技攻關,牽頭成立交通運輸部公路建設及養護技術材料及裝備行業研發中心、路面結構材料及養護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等省部級研發平臺,累計完成8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新建及5000多公里路面養護維修設計,獲得20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
生態技術呵護綠水青山
四川公路設計院長期致力于公路生態環保科研攻關,推進專業發展,已完成四川省超5000公里的公路環水保咨詢、設計,打造了以新川九路、雅西高速、成南高速、西攀高速、雅康高速等一批環水保典型示范工程。截至目前,該院牽頭申報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5項、咨詢設計成果獎5項,取得研發成果22項,成為四川省公路環水保咨詢行業的領軍力量。
四川省公路生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
在公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首次提出了“大環保、無邊界”的全新技術理念,致力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大環保”是指從專業小環保走向行業大環保,突破各專業、產業的分割和壁壘,全方位、全過程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落地落實。“無邊界”是指維護公路安全紅線的“邊”,打破路域生態環境的“界”,促進交通與生態、景觀、產業的無邊界深度融合。
為解決公路建設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和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四川公路設計院于2018年成立環水保管家服務團隊,拓展業務板塊。新業務涵蓋環水保規劃咨詢、設計、科研、監理、監測和驗收,致力于提供環境保護、景觀設計從規劃、工可、設計到施工、運營的全過程管家式服務。
創建高能級科研平臺
長期以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堅持以高能級科研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重大技術攻關、科技人才培養、項目推優報獎、技術交流和成果推廣轉化,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領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迄今,該院創建了“國家 部 省 廳 公司”五級科研平臺,涵蓋橋梁、路面、隧道、地質、環保、監測等專業領域;推行“大師領銜制 主任負責制 代建部門實體管理制 科研人員會員制”的運行管理模式,實現以平臺資源推動科技創新,以科技成果支撐平臺發展。
長大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科技人員在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開展橋梁監測工作
五級科研平臺加強前沿科技、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標準規范引領,著力攻克“三高”(高原、高寒、高海拔)“五個極其”(極其險峻的地形條件、極其復雜的地質條件、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極其艱巨的建設條件)等制約高速公路建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十三五”以來,四川公路設計院以科研平臺為研發主體,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50項,交通運輸部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材料及裝備行業研發中心研發的“高寒高海拔超長隧道建設運營關鍵技術”獲評“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研平臺十大技術突破”,該中心獲評“2020年度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研平臺十大創新平臺”。
四川省橋梁與結構工程實驗室開展科研項目縮尺模型階段性試驗
四川公路設計院將進一步立足自身實際,傳承和發揚71年來厚積的品牌效益和技術優勢,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提高勘察設計技術含量、構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加大前沿核心技術攻關;加強以“拳頭產品”打造自有品牌,帶動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大格局,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
(四川公路設計院姚剛、匡成剛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