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新大通公司致力養老康復產業面臨資金瓶頸,據知順德當地大型家電企業將施援手。
養老產業、生物醫療、機器人,這些極具前瞻性的字眼,無疑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順德新大通工藝電器公司多年來致力于護理與康復機器人項目的研發,原本只有7萬元的啟動資金,如今已經投入300多萬元,并在助行機器人研制成功之際,卻碰到了沒有資金將研發成果轉化成產業規模的困境。
記者昨日來到倫教三洲,找到了這家十分低調的助行機器人研發廠家,它是一家國家醫療器械二類生產認證企業、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一順德新大通工藝電器公司,如果不是事先了解,你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找錯路了。沒錯,這家助行機器人研發場地,就“寄居”在另一家企業暫時閑置的廠房里,略顯雜亂的“車間”有五六張簡易的桌子擺著,而“車間”的中間有一塊約十來平方米的空地,兩三個工作人員正在測試即將完工的助行機器人的性能,只見一臺“裸體”機器人在工作人員的遙控之下,按照指令或根據場地的障礙物而進行安全、智能運轉。
該廠總工程師孔慶瑩告訴記者,這臺助行機器人完全具備了智能機器人的各種運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資金可以投入量產,因為資金困難而“卡殼”,“關鍵時候掉鏈子,這是最難堪的一件事,但我們不會放棄。”孔慶瑩如是說。
新大通公司創建于1996年,原是一家專門生產家具金屬構件的企業,2004年轉型后轉向醫療器械的生產開發,并在智能醫用與民用康復護理病床與護理機器人方面小有建樹,雖然企業名聲不大,但卻在北京科技博覽展、粵澳名優產品聯展等展會上嶄露頭角,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最巧的是,作為技術支持的合作方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的鐘映春博士也在倫教新大通督戰助行機器人項目。鐘博士說,根據目前的粗略統計,國內需要康復護理器械的患者就有1500多萬人,每年腦溢血疾病導致癱瘓的多達300萬人。目前的專業護工等護理資源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失能患者。而多功能助行護理機器人的研制成功,將大大減輕社會的壓力和患者家屬的壓力,助行機器人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指令,獨立完成抬腿、抬背、床變形為輪椅車、輪椅車變形為床、輔助排泄等動作,同時具有物聯網、生理參數遠程監護等功能,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替代拐杖、電動輪椅等助行工具。
本文詳見《珠江商報》20150804張力報道
鐘博士介紹,目前這款助行機器人的智能程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的同類產品,這是基于他們與新大通長期合作而作出的結論。新大通公司在與國內多家高校建立合作的基礎上,與廣東工業大學長期合作,并已通過產學研在三個類型護理機器人第七代產品和六個級別的康復智能護理病床等方面有了成功的合作成果。助行機器人在對患者的健康監測、綜合監護、遠程醫療、健康警報等方面都有及時的警示和提示,對于家屬或醫生能夠及時發出病情警告,從而保障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醫治,這樣利用智能機器人監護患者身體健康的做法,將對護理病人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