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是農業領域的世界性難題。
近日,記者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孔令讓教授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最新成果: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了小麥抗赤霉病基因Fhb7, 揭示其抗病遺傳及分子機制。同時,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于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霉病抗性。人類攻克赤霉病邁出關鍵一步。
孔令讓介紹,赤霉病堪稱小麥“癌癥”,感染赤霉病的小麥籽粒干癟,淀粉與蛋白質含量降低,出粉率低,濕面筋含量少,病麥率含量達到4%以上就失去了食用價值。近年來,小麥赤霉病在世界范圍內多次暴發,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更為嚴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介紹,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了小麥赤霉病的相關研究,但由于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抗赤霉病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關鍵性突破。
1985年,孔令讓開始從事長穗偃麥草與小麥的遠緣雜交研究。2000年左右,他在偃麥草7E染色體長臂末端發現了攜帶抗赤霉病的主效基因。2011年,團隊對這個基因進行了初定位。2015年團隊將攜帶Fhb7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轉移至栽培小麥,獲得了抗赤霉病種質材料。材料被分發到30多家單位用以小麥抗赤霉病的遺傳改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廣泛試驗。幾年的試驗調查發現,在多種遺傳背景下,Fhb7基因均能顯著提高小麥的抗赤霉病特性,對產量沒有負面影響。
目前,攜帶Fhb7基因的多個小麥新品系已經進入國家預備試驗和山東、安徽的區域試驗,并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從源頭上為赤霉病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作為長期扎根一線的遺傳育種人,孔令讓對團隊的科研成果很欣慰,他說:“只有緊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才能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