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1月16日,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特色班(以下簡稱“騰班”)的00后大學生,用AI“養”雞增產,讓在校的一萬多名師生喝上了免費的雞湯,品嘗了一把來自AI的科技味道。
2023年,十余位學生走進貴州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在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馮禹洪、沈琳琳、王旭、廖江海、周宇、張琦等老師和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采用AI技術和云平臺,先后攻克硬件安裝、烏骨雞標注和識別、多模態算法訓練等難題,歷時8個月開發出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
圖為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智能大屏示意。受訪單位供圖
此前在2022年,16名騰班學生曾用100多天為汕頭特色鵝種獅頭鵝打造了一款AI養鵝小程序,用“鵝體識別”等技術識別呆頭鵝、發燒鵝,讓鵝群整體存活率提升了30%?;贏I養鵝經驗,項目組利用目標檢測、追蹤和行為識別等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及時發現“呆雞”和“木雞”,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打造“異物報警”功能,讓野狗和黃鼠狼等入侵者無法“偷雞”;還利用溫度、雨量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監控雞舍環境。
隨后,為了滿足養殖基地場主、員工、顧客等不同身份群體的需求,同時解決山高林密等散養環境的遮擋等問題,項目組決定搭建一套完整的智慧養殖系統。相較于AI養鵝小程序,這是一套服務烏骨雞養殖的產業級應用方案。
不只是單個小程序,而是實現“小程序 APP 智能大屏”的立體化終端布局;單個識別算法之外,還包含音頻、傳感器數據在內的多模態算法矩陣;不只是優化生產環節,而是要實現生產、管理、營銷全流程環節的優化;不局限于烏骨雞單個品類的數字化改造,而是要構建禽類的數據庫和知識庫——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馮禹洪說,騰班要做的,是突破騰班。
歷時8個多月的研發攻關和持續迭代,對25萬只烏骨雞進行識別和追蹤,10萬張“雞體”照片,匯聚成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系統運行半年多,養殖基地的烏骨雞提升了30%的出欄率,增產6萬多只。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黃惠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產業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這個案例,是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落實“產學研創”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生動典型。在該系統的建設中,學生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合作人,發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將幫助他們蛻變為真正的AI人才,成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骨干和行業精英。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鄙钲诖髮W副校長張曉紅說,“雙方的緊密協作不僅讓學生們解決了行業的真問題,也加深了自身對技術、理論的理解,練出了硬技能,長出了真本事?!?/p>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