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翠園中學校長郭玉竹(右1)受邀參加“交融·精進·無限可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峰論壇。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是教育界常青的話題。12月15日,“交融·精進·無限可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為人才培養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論調。在教育專家云集的論壇上,深圳市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翠園中學校長郭玉竹作為報告人之一,分享了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貫通培養的思考與探索。
作為主辦方特邀的高中校長,郭玉竹的報告內容為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貫通培養提供了新思路、新啟發。郭玉竹認為,創新人才培養,從“掐尖”走向“普育”,是大勢所趨;以數字化教育推動創新人才“大-中-小”貫通培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真正的“大-中-小”貫通培養,應走向“共育”,走向素養銜接,走向密切合作,走向跨學科培養。在報告中,他還從四個方面分享了多年來在創新人才“大-中-小”貫通培養方面的實踐經驗。
以下為郭玉竹的自述。
多元啟創 指向科學素質提升的貫通育人體系探索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豐富的動態意涵和多維的實踐價值,是國際競爭的關鍵,是時代發展的呼喚,是國家戰略的要求,是人才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但目前,創新人才的貫通培養仍面臨諸多制約,存在包括學段之間銜接不足、學科之間配合不足、育人資源整合不足、主體缺乏協同合作等問題。
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系統性,是一項長期工程。每一位創新人才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離不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貫通。要想解決人才培養的制約問題,迫切需要打破傳統育人模式,建立一個能盤活校內外優質資源,實現學生多樣性、自主性需求與教育供給平衡的貫通培養體系。
觀點 對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的思考
創新人才貫通培養,從“掐尖”走向“普育”是大勢所趨,更是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要從“面向少數”到“面向全員”轉變,為創新人才提供個性化課程,尊重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劉堅教授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有兩個典型誤區,一是將“智力超常”“成績優異”的學生狹隘地等同于創新人才;二是過于強調中小學創新人才的“層層選拔、集中培養”,導致會有“人才誤傷”或“漏網之魚”。
當前,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社會,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智能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時空限制、師資局限和資源供給不足等現狀。以數字化教育推動創新人才“大-中-小”貫通培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建立不同學段間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智慧教育平臺,以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數據共享、知識互聯,賦能人才培養的所有環節,能夠滿足創新人才個性化、精準化的學習需求,更能適應創新人才“普育”的趨勢。
培養創新人才,學校是主陣地,大學是資源庫,社會是大課堂。簡單的“生源輸送”“知識銜接”模式,沒有觸及貫通培養的內核,是一種“弱銜接”。貫通培養應該是“強銜接”,由從“選拔”走向“共育”,由傳統的知識銜接走向素養銜接,由生源輸送走向密切合作,由單學科培養走向跨學科培養。高中可以在師資力量、項目合作、通識教育等方面與大學深度鏈接,進而激發辦學活力、提升育人質量。
歷程 探索與發展的四大階段
這些想法不是憑空而作,也不是短期觀察所得,而是我深耕教育三十多年實踐與探索所感所得。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長沙市一中擔任數學競賽主教練,從那時起,我心中便有一個想法——通過訓練思維、培養邏輯能力來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1994年,在湖南省競賽數學研究學術交流會上,我首次提出了“競賽培訓的關鍵在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觀點,開啟了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探索之路。
1997年,我來到了深圳中學任教,迎來探索之路的第一個轉折點。在深圳中學,我找到了提升科學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新土壤”。我以思維發展與認知發展走向為出發點,逐步構建了“中學思維引導課堂教學模式”,這是探索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高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這一時期本質上還是在實踐學科育人,但是在深圳中學10多年的教學中逐漸形成了“以教學民主發展創新思維”的教學思維,萌生了跨學科貫通設計課程的想法。
2010年后,我和我的團隊立足于深圳教育特色,在多所中小學校圍繞“項目學習”和“建立項目學習多元課程體系”的理論探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研究成果推廣等方面同步開展研究,試圖解決學段銜接不夠、學科割裂、科學素質提升載體單一等問題,開發適合于深圳教育的課程體系和資源平臺。正是這一時期的實踐研究,使我們厘清了“課程、文化、教師、實踐、社會責任感、協同”這六個創新人才培養的要素之間的關系。
2021年,我到深圳市羅湖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主持工作,在區級層面落地了一系列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做法,如普及性開展創客教育,構建“大創客”課程體系;成立羅湖區少年科學院,搭建“羅湖區學校創客空間服務平臺”;舉辦中小學“創客節”,探索實施羅湖“少年科學家”計劃;率先建立“中小學科創教育工作室”機制,全面推進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質工作。這一時期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提升科學素質是面向全體的,創新素質是科學素質的高階呈現,由此建立培養創新人才的“大課程觀”。
2021年7月兼任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后,我們將一體化培養實驗向縱向拓展,啟動“多元啟創-貫通育人體系”的實踐探索。主要從不同維度進行了嘗試和探索:以課程整合為手段,構建基于“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四大學院”貫通課程體系;以教育集團為依托,構建小初高學段有機貫通的育人體系;以文化貫通為目標,構建課堂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社會文化有機融合的文化體系;以資源整合為策略,建立校內外資源貫通保障體系。
實踐 打造創新人才多元發展“立交橋”
基礎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其中,高中階教育具有關鍵作用。任翠園中學校長后,我以科學素質提升為著力點,積極構建創新生態,賦能人才培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知識基礎又要關注學生多樣化需求。基于此,翠園中學精心打造了“致遠學院”“強基學院”“創新學院”“博雅學院”四大學院,以及七個系列和十八個課程群的課程整體架構,建立了分類施教、分層發展的課程實施模式,完善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有機融通的卓越課程體系,打造學生多元發展的“立交橋”。
其中,“四大學院”課程體系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六個維度,全面整合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深度挖掘各類課程的創新內涵,著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努力構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層提高的全方位多層次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多維融合的課程體系增強了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為涵育學生科技創新素養,翠園中學實施“科創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配套科創專項資金,推動學生進項目、進實驗室、進團隊,逐漸形成“興趣導向—課題研究一系統培訓—自主學習—互動實踐”的科創教育路徑。
為推進五育融合,學校構建了“德育領創、智育啟創、體育助創、美育浸創、勞育踐創”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支撐學生多元創新能力的發展,形成校園足球、學科競賽、美術高考等諸多辦學特色。
創新人才培養不僅僅是高深知識的傳遞,更是創新意識、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的傳遞。近年來,學校頂層設計、課程構建、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多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全新突破,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翠園”正在騰飛。
2023年,我們的研究成果《發揮科創特色,打造創新人才多元發展“立交橋”》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典型案例(首批全國僅12個典型案例入選),在《人民教育》第21期刊登。
行者無疆,臻于至善。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不斷探索,是每一位教育人響應國家人才培養號召的使命,我也將在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路上走深走實。
文:郭玉竹 謝粵蕾
制版:李芷琪 肖美連 黃熾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