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劉丹 陶艷 長沙報道
“娭毑,肩痛好些了嗎?肩頸再給你扎幾針啊!”在湖南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針灸科,張泓教授正在為73歲的劉娭毑進行針灸治療。精準取穴、果斷下針,幾根銀針“瀟灑”扎下,娭毑的肩痛立馬緩解了不少。
治療室外,還有不少患者等候。一個上午,張泓要看30多個病人,其中大概有20多個需要針灸治療。與其他醫生不同的是,作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二級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副院長,忙完手頭的臨床工作,他還要趕回大學講課、帶領博士、碩士研究生做科研、處理行政工作等。
這樣一刻不停的工作節奏,張泓堅持了36年。多年深耕針灸、推拿與康復的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他總是精神奕奕,時間沒有銷蝕他的生命力,反而給了他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力量。
患者對張泓豎起了大拇指。
每一針背后都有一個理論邏輯
1963年,張泓出生在常德鼎城的一個醫學世家,祖上四代均為中醫。1980年,他成功考取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成為家中第五代從醫人。一進大學沒多久,張泓就展示出了“學霸”的特殊氣質。
面對難啃的醫古文,原本相對擅長理科的張泓學起來也毫不費勁。“只要上心學,都不難。”不同于大部分人選擇下“苦功夫”,張泓一直在琢磨如何下“巧功夫”,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上課的時候,張泓會不停記筆記,并在課后一一消化。面對自己認為可能會出現在考試中的知識點,他還會提前主動給自己出題,并與同學們相互提問,反復鞏固重點。同時,還會主動向高年級學長討教學習方法,尋求更多學習經驗。
與其他同學相比,張泓并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在功課上,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曾獲得湖南省青年橋牌賽雙人賽冠軍,而其成績也始終名列年級前茅。1985年大學畢業時,憑借優異的成績,張泓留校任教。此時,恰逢“世界針灸熱”掀起,湖南中醫學院開始開設針灸定向班,張泓成為其中第一批學員,從此開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針灸教學、科研、臨床生涯。
從學生身份轉變為教師角色,對知識的理解消化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學生只要能理解知識點,能夠做對題目就可以了,可是老師是要把理解的知識講給學生聽的,如果不是從根本上把學科徹底消化,是難以做到的。”
正是因為多年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泓在臨床上也充分彰顯了來自“學院派”的特殊魅力,如他所言,“每一針背后都有其內在邏輯,都有理論依據”。
百穴易得,針術難求。“任何一個穴位不是隨便扎的,如果全面撒網,重點捕魚,那肯定不會有特別好的臨床療效”,張泓說,“理論功底扎實,會讓醫生在臨床上少走很多彎路”。
張泓在為學生上課。
善用針灸藥結合治療慢性疑難雜癥
在學習上善于思考的張泓,到了臨床也同樣靈活辯證。與大部分針灸科醫生不同的是,他不僅擅長用針,也善用針、灸、藥三者結合治療相關疾病。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同理,能治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其長處,也一定有其所不能的短處”,張泓說。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在針灸中,針刺做不了的,就通過灸法來完成,同樣,在臨床上,針灸實現不了的效果,還可以用中藥或西藥來輔助。對于頑固性面癱、動眼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等慢性疑難雜癥,張泓總結出了一套“針灸藥”結合治療的方法。
雙面癱在面癱病中的發病率僅有百萬分之一,十分頑固難治。2019年,35歲的胡先生因雙面癱在湘潭治療了兩個多月,效果依然不理想,慕名來到張泓處就診。初來時,患者眼睛無法睜開,整個面部肌肉癱瘓,連吃東西都成問題。張泓接診后,基于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原理,為患者一周三次雙面扎針,配合使用代溫灸膏進行艾灸治療,同時開具經方小續命湯。治療一個半月后,患者完全康復。
“面癱患者往往會留下很多后遺癥,但是在我這里治療的患者,情況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80-90%左右,患者的容貌、面部功能基本上可以恢復正常”,張泓表示,對于70%左右的面癱患者,他都會采用“針灸藥”結合治療。
動眼神經麻痹主要由糖尿病、腫瘤、外傷或者體質原因導致,患者往往出現眼瞼下垂、眼球外展、眼球活動受限等情況。今年5月,45歲的黃女士因動眼神經麻痹久治不愈來到張泓處就診。剛來時,黃女士左眼眼瞼下垂,完全無法睜開,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張泓查看病情后,用針灸配合桃紅四物湯進行治療,通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活血化瘀,以消除麻痹,促使神經復蘇。治療兩個月后,黃女士恢復如初。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來找張泓的患者,大多被頑固的疑難雜癥折磨已久,輾轉多地而不得治,而他卻總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讓復雜的病理在清晰的臨床思路中“顯露真身”,簡單明了。多年來,他在神經系統疾病、骨關節肌肉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的治療上療效顯著,廣受好評。
張泓在診室接診。
臨床經驗與教學實踐相得益彰
如果說扎實的理論基礎為張泓的臨床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豐富的臨床經驗也為他的教學育人注入了源源活力。
在張泓的課堂上,總是充滿歡聲笑語。他從不拘泥于講臺,講著講著便坐到了學生們中間。講課過程中,從不依賴講稿和PPT,也不一味枯燥地灌輸理論知識,而側重于融合生動的臨床案例促進學生們理解。“我的教學不是一味讓學生們應付考試,而是要啟迪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真正弄懂學科基礎和臨床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臨床是醫學生命力的一種體現,而醫學教育是醫學生命的一種延續。”作為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副院長,張泓十分注重對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他在學院推出“理論-階段見習-理論-實習”四階段教學理論,讓學生們在大學期間交叉開展見習、理論學習和實習,進一步促進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同時,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康復學科的負責人、帶頭人和湖南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學科帶頭人,他十分注重促進中醫和現代康復醫學融合發展。
“對于中醫康復學來說,是要堅持守中融西,把現代康復醫學的理論體系方法融入到針灸中醫學、針灸學的教學科研臨床里面,實現一體兩翼;對于康復醫學學科來說,則是要保持純正的西醫血統和鮮明的中醫烙印,把中醫的理論體系與方法融入到現代康復醫學理論體系中間去”,張泓解釋。
張泓總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方法得當,便會事半功倍。或許也正因此,現年已59的他即使承擔了臨床、教學、科研、行政等多方面工作,依然能夠輕松勝任。
從2000年至今,張泓已培養培養國內外博士、碩士研究生100余人,他的學生遍布湖南乃至全國。他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康復評定學》,主編、副主編著作8部、參編著作多部,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科技廳等科研項目12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若干項。
與醫學打了一輩子交道,張泓常和學生們這樣說,“當醫生要精耕博采,才能保證好的療效,也要憑良心做事,做不到換位思考,就永遠當不了一個好醫生”。如他所言,行醫是學醫的繼續,漫漫醫學長路,探索永無止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