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29日訊5月27日,在武漢理工大學辦學125周年之際,國際首臺套“光伏—自溫控儲能—照明一體化系統”在武漢理工大學納米重點實驗室發布。據了解,該系統獨特的自溫控高安全電池及關鍵材料原創技術,為解決當前光儲一體化系統面臨的熱安全問題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國際首臺套“光伏—自溫控儲能—照明一體化系統”在武漢理工大學納米重點實驗室發布。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麥立強、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能院)光伏技術部主任趙東明、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馬衍偉、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肖湘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雄、楚能新能源執行副總裁卜向楠等出席發布會。
據了解,“光伏—自溫控儲能—照明一體化系統”是基于武漢理工大學納米重點實驗室開發的自溫控高安全電池及關鍵材料原創技術,由納米重點實驗室和清能院聯合攻關共同研制。發布會上,麥立強教授介紹了“光伏—自溫控儲能—照明一體化系統”的四大優勢:一是溫升顯著下降,在大倍率循環條件下,最高溫度由45℃下降至38℃;二是安全性提高,進行針刺等安全測試,自溫控電池不起火、不冒煙;三是循環壽命延長,在大倍率循環條件下,電池循環壽命提升30%以上;四是工作效率提高,充放電循環靜置時間可從60分鐘縮短至15分鐘。據介紹,該系統溫度適應性強,可應用于極端高溫環境。且該系統具備產業化前景,可用于城市亮化工程、智慧農業、物聯網和戈壁沙漠光儲工程等,為萬億光伏產業提供新的技術路線。此項成果發布將進一步推進我國雙碳目標下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系統的開發及應用。
武漢理工大學納米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開發及應用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創建了單根納米線器件電子/離子輸運原位表征的普適新模型,提出了調控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電子/離子雙連續輸運理論,研制出高比特性微型儲能芯片,填補了場效應儲能芯片領域的空白,入選Chip 2022中國芯片科學十大進展;突破了電子/離子雙連續輸運儲能材料與器件的批量化制備技術,推動了高效儲能材料的發展及應用,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團隊在Nature(3篇)、Science(2篇)、Nature/Science/Cell子刊(32篇)等國際頂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107篇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50篇入選ESI前0.1%熱點論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50項,其中28項專利成果已實現轉化與應用,總金額22.4億元。近年來,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50余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青年創新獎(2020)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8)等。
(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通訊員胡蕾 王選朋 謝小琴)
【編輯:趙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