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7日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在北京展覽館舉行
展覽以
“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科技強國”
為主題
體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社會發展科技創新,
助力人民美好生活”
主題展覽上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有3項科研成果
在這里集中亮相
吸引了觀眾駐足參觀
一起來看看
都是哪些
水利“黑科技”吧!
長三角地區水安全保障技術集成與應用
圍繞長三角地區防洪排澇、水資源供給、水生態環境三大安全目標,創新山丘區水循環演變、河湖水動力與水環境響應、江河湖水資源協同調度3個理論,突破大型淺水湖泊與河網分級智能模擬、河口海岸風浪潮預報預警、城市水環境提升等10項關鍵技術,形成區域水安全保障系統性解決方案,分別提高了枯季供水保障率、河網流動性10%。成果成功應用于長三角上海、南京、無錫,珠三角廣州、佛山、中山等全國20多個地區,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36億元,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間接效益數百億元。
河湖治理基地太湖模型實驗廳與河網分級智能模擬
“禹龍號”大壩深水檢測載人潛水器平臺
該裝備是針對高壩水庫深水環境病害檢測的專用輕型載人潛水器,兼具觀察探測和精細作業能力,設計水下作業深度300米,涵蓋目前中國所有水庫大壩深度。潛水器搭載專用機械手、噴墨示蹤、附著物清理、激光標尺等工具,可擴展搭載三維成像、三維激光、鉆進、液壓鋸等工具,首次實現了水利水電行業深水復雜環境載人潛水檢測裝備從0到1的突破,研發了大壩深水環境檢測潛水器水下定位、觀察、攝錄、探測、清洗、示蹤、懸停作業等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行業“下水的人員不專業,專業的人員下不了水”的痛點,綜合潛水員與ROV優勢,既可進行大深度水下檢測活動,又可將專家帶到水下直觀決策,同時人員保持在常壓環境,能夠徹底規避減壓病。
“禹龍號”大壩深水檢測載人潛水器平臺模型
水力式升船機關鍵技術及實踐
水力式升船機是世界首創、中國原創的全新升船機型式,利用水能作為提升動力和安全保障措施,實現了升船機發展史上真正意義的自適應“全平衡”,從原理上消除了升船機運行的安全風險,突破了傳統電力驅動式升船機提升重量限制的技術瓶頸。水力式升船機在景洪樞紐成功應用。與電力驅動升船機方案相比,水力式升船機運行維護費可降低50%以上,500噸級水力式升船機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30噸,有利于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2×1000噸級水力式升船機整體模型
“十三五”以來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貫徹落實水利部黨組決策部署
堅持“四個面向”
心懷“國之大者”
服務水利發展大局
不斷強化水利科技創新
共承擔科研攻關項目6489項,
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
部省級特等獎17項
一等獎48項
來源: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