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基層管理體制是“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體制。作為中間層的街道辦是黨和政府連接基層群眾力量的最基礎的行政單元,但其存在諸多弊端。由此,便開始出現了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實踐浪潮。
一、區直管社區模式改革歷程
區直管社區模式改革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兩波改革浪潮,第一波改革浪潮發生在2000年前后,但最終并未實現預期目標,第二波改革浪潮則是在2010年前后,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并為后來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借鑒。
01、第一波浪潮:南京市白下區和北京市石景山區改革
1999年,民政部啟動“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工程,次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拉開了第一波改革的序幕。作為第一波改革的實踐田,2002年,南京市白下區試點推行改革,明確了“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改革方向。2003年,北京市石景山區開始探索政社分離的“魯谷社區”模式。然而,南京白下區在2009年又將淮海路社區劃歸五老村街道,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魯谷社區”最終也回歸了原來的街道管理體制模式。第一波改革浪潮最終并未實現預期目標,但拉開了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并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
02、第二波浪潮: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區改革
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廢止《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拉開了第二波改革的序幕,街道辦又被推上改革議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山區“區直管社區”改革。2010年,銅官山區撤銷街道辦事處,“區-社區”二級管理體系應運而生,舍棄了以往“區-街道-社區”的三級管理體系。隨之而來的,原有社區大幅度精簡,49個社區整合成18個,原有6個街道被撤銷,“區直管社區”模式在全區推廣開來。
“區-社區”二級管理體系的產生,打破了原有三級管理體系的架構,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更貼近居民為目標,探索性將計劃生育、民政、社保等服務職能全部下放到新社區。2011年,銅官山區經驗總結后在全市大力推廣開來,銅陵市大規模撤銷街道辦層級,全力構建新型的“一個核心三個體系”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即以社區黨工委為一個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以及社會組織三個體系為支撐,整體實現多方權責利有機統一,整體實現黨的領導、居民自治、中心服務、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于一體。
二、開發區傳統基層管理體制的弊端
目前,開發區有關于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實踐尚缺,依然實行傳統的“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體制。開發區的“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體制存在其特殊性,其特殊性體現在開發區實行的是代管街道模式,即上級政府授權將行政區下屬街道的社會經濟管理權交由開發區進行管理。該模式的出現有三點原因。一是土地空間擴容需求,二是為了方便征地,三是完善服務的需求。作為一種行政管理上的臨時安排,開發區代管街道模式曾經發揮著積極正面的作用。然而,隨著開發區不斷發展,街道托管模式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01、傳統基層管理體制不利于降本提效
作為“中間層”的街道同社區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中,大抵存在職能錯位、職責不清、關系不順等問題,而且社區在人、財、物方面受制于街道辦事處,難以及時有效地為群眾提供服務,導致管理成本上升,辦事效率下降。
02、傳統基層管理體制不利于激發社區活力
為了吸引企業入駐開發區,開發區必須建立完善的企業服務體系,社區服務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在實踐中,因為街道辦事處對社區居委會人、財、物有絕對話語權,甚至控制權,政府職能不斷被延伸到社區,居委會行政化管理色彩濃厚,自治權被弱化,居民參與感極低,導致社區活力不足。
三、開發區直管社區的優勢
隨著開發區代管街道模式弊端日益顯現,近年來,開發區也出現了直管社區的改革實踐。比如渭南高新區金城社區,作為“區直管社區”模式的改革試點,是高新區探索革新基層管理體制、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要舉措之一。在開發區減少街道環節后,打破了現行的“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體制,實現開發區直管社區。開發區直管社區有以下幾點優勢:
01、理順職能,健全機制
開發區直管社區實現了“區-社區”兩級管理模式,省去了街道這一“中間環節”,有助于厘清區機關單位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實現各自職能歸位。
02、社區服務更加貼近群眾
開發區與社區直接互動,有助于減少信息失真,提高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真實性,同時,社區居民可自行在家門口辦理相關社會事務,節約了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更加貼近群眾。
03、資源下沉,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開發區直管社區實現了人力、物力、財力下沉社區。人力下沉體現在原有街道人員下沉到社區,使得社區的人員數量和人員素質得到了提升。物力下沉體現在原有街道辦公用房可以改建為面向社區居民的服務或者活動場所。財力下沉體現在原街道經費下沉至社區,用于服務居民的財政經費大幅提升。
04、激發社區創新活力
開發區直管社區模式激發了社區的創新活力,社區積極探索社區黨建、陣地建設和網格化等管理新模式,大幅度提升了社區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四、開發區直管社區存在的問題
作為基層管理改革的有益實踐,開發區直管社區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
01、社區行政色彩進一步加重
改革后,“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體系變更為“區-社區”二級管理體系,原街道行政事務下沉到社區,加之社區原來承擔的行政事務,導致新社區的行政色彩進一步加重。
02、社區自治能力不足
但不可否認的事,撤銷街道層級后,社區管理變得“復雜”。具備較強的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的社區自治組織、發育相對成熟的民間機構,成為支撐社區管理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恰恰缺乏該類組織,阻礙了社區自治的發展。
03、同工不同酬
撤銷街道辦事處,原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人員職務調整是否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分流是否被妥善處理等成為“區直管社區”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所在。“區直管社區”模式的社區工作人員主要包括從區直部門和原街道辦分流出來的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以及原社區聘用的工作人員。由于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上述三種不同編制的工作人員雖然同場辦公、工作相同,但收入差距卻很大。
04、考核不合理
實行“區直管社區”改革后,直管社區缺乏個性化、特色化的科學考核方式,存在直管社區與街道、區綜合部門一起考核并一起排名的現象,這種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勵社區的整體工作積極性和驅動性。
五、總結
區直管社區模式改革源自于對傳統基層管理體制的修正,“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變為“區-社區”二級管理,將街道這一“中間環節”取消,體現了基層管理體制扁平化趨勢,也符合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的方向。區直管社區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基層管理體制,其各有利弊。因此,開發區應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需要靈活實施。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