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發布首個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工作規范,建起1290處紅色網格驛站
紅色網格織密為民服務網
11月20日,適逢周末,新泰市銀河社區第二網格驛站二層休閑功能區內,不少居民來此休閑娛樂,打牌、下棋、練字、繪畫……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
這是當地高標準打造的陽光網格黨群服務站,通過建立先鋒驛站、便民易站、鄰里議站、趣味藝站、夕陽逸站、樓長義站,滿足群眾多元需求,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與服務群眾的有機融合。“平時,我就在這值班,群眾有啥事當面對我說,能解決的當場就辦,不能解決的,我就往上反映給網格長,總之群眾的事不能過夜。”網格員張豐顏已成了銀河社區居民“最熟悉的人”。
泰安市突出黨建引領、網格強基,緊緊圍繞網格這一基本單元,不斷探索城市基層治理新路徑。今年7月,泰安市發布首個《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工作規范》地方標準,從網格設置、健全組織、隊伍建設等8個方面,提出規范要求,將系統理論和動態管理引入網格化治理領域,努力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國泰民安”品牌。
網格驛站是泰安市創新實施黨建引領城市網格化治理工作的主陣地。“我們在全市建立起‘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一貫到底的金字塔型黨組織架構,把黨支部建在網格里、驛站里,把治理服務推進到群眾家門口。”泰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耿建說。
今年,泰安共優化設置城市網格1371個,建成網格黨群服務驛站1290處,并全部建立了網格黨支部,4860余名城市網格員活躍在基層網格,網格驛站成為他們共同的家。
網格驛站也是服務群眾的辦事窗口。在泰山區財源街道寶盛網格驛站,一張代辦服務桌牌格外顯眼。原來,為方便群眾辦事,社區直接將居住證明、戶口落戶、殘疾證辦理等14項服務,直接下放到驛站,網格員通過代辦服務,讓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網格驛站就像一個小型社區,社區能辦的事,這里都能辦。”泰山區財源街道東七里社區黨委書記、寶盛網格長張敏告訴記者。
如今,網格驛站會聚了各方英才。他們中不僅有社區工作者,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黨員、機關干部和志愿者,在黨建引領下共同編織起基層治理這張大網,讓大事小情不出“格”。
“今天回家報到,相當于又多了個娘家,下一步我除了積極參加所在單位黨支部的各項活動之外,還要為創建七星和美社區作貢獻。”近日,在泰安市岱岳區粥店街道棗行社區索道小區,報到黨員、泰山索道運營中心副主任吳紀強高興地說。
目前,泰安市已有8萬余名黨員干部職工主動到社區、網格報到,有近6萬名黨員干部認領服務崗位,累計參與志愿服務4.8萬余人次。
各種資源匯集在網格,如何有效激活社會治理的“末梢神經”?泰安以信息化賦能小網格,疏通社會治理“毛細血管”,實現社會治理更精準。
劉克霞是泰山區岱廟街道東湖社區第三網格黨支部書記,每天她都能在群里收到居民的報修信息,她將這些問題通過“一鍵通”反饋給社區處理,困難問題也會通過系統逐級上報。據介紹,泰山區將網格微信群整體遷移到了“一鍵通”網格信息管理平臺,居民僅憑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與社區、部門實時在線互動。目前,平臺已覆蓋全區7個街道(鎮)921個基礎網格近12萬戶居民。
這是泰安數字賦能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縮影。今年,泰安高標準建設市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依托社會治理信息平臺,健全完善網格信息基礎庫,打通信息孤島,資源共享、統一指揮,提升信息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我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依靠高質量的黨建工作來做實和優化網格治理,將網格化治理的制度、機制、流程等明確和細化,確保易執行、好操作、能落地,既筑牢安全防線,又兜牢民生底線。”泰安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于瑞波說。
(大眾日報記者 王洪濤 劉濤 通訊員 張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