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元老級”上市公司,東軟集團上市27年來錄得首次虧損。而其傾力打造的“AI 醫療”能否借人工智能東風,扭轉局面?
4月16日晚間,“中國軟件第一股”東軟集團發布2022年財報,數據顯示,上年度公司共實現營收約94.66億元,同比增長8.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3.43億元,而這也是東軟集團上市27年來首次虧損。
作為背靠東北大學出身的校企,創始人劉積仁博士自集團成立以來便帶領集團布局軟件與制造,此后更是進入醫療設備領域,而上市后分拆和MBO成了東軟集團資本運作的核心,當前公司已無實控人,劉積仁在集團的股權比例僅為1.99%。
雖上年度業績摘得虧損,但伴隨著2023年AI概念的大熱,東軟作為國內AI醫療領域布局較早的集團股價順勢上漲,年內一度累計漲超20%。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東軟集團發布業績預告之際,公司前十大股東再度出現了“軟件牛散”劉世強。而劉世強與東軟集團的淵源頗深,曾在2015年進入公司十大股東之列。
此番時隔八年再度歸來,出現在公司十大股東名列,是否也寓意著東軟集團有新的故事?
“軟件第一股”上市以來首虧
4月16日,東軟集團早間開盤股價走低,截止晚間收盤股價收報11.34元/股,跌5.89%,消息面上,前一日晚間公司發布了2022年財報數據。
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約94.66億元,同比增長8.37%,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為3.43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凈利潤約11.73億元,下降了129.2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的凈利潤由盈轉虧,達到了-5.3億元,同比下降了1610.35%。這也是東軟集團上市27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公司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保持了快速增長,但第四季度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項目交付驗收和回款等方面遭受了較大沖擊,最終導致全年業績未能達到年初計劃。此外,匯率波動也對公司國際軟件業務的利潤造成了較大影響。
據悉,東軟集團面向國際市場的業務占據了公司營業收入的超過20%,因此匯率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影響其收入和盈利水平。報告還指出,公司在2022年度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合同資產減值、其他應收壞賬損失和存貨跌價損失等減值準備金額合計約1.83億元,從而使得公司2022年度合并報表的利潤總額減少了約1.83億元。
雖然東軟集團在2022年之前一直保持了歸母凈利盈利狀態,但其虧損跡象早已有了苗頭。
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為負,2021年勉強回歸正值。2021年公司非經常性損益達到了11.38億元,而2022年僅有1.87億元,這也是導致公司去年歸母凈利仍無法扭虧的一大原因。
此外,公司表示,2021年非經常性損益之所以這么高,是因為旗下東軟睿馳不再并表,同時確認投資收益,稅后收益合計為9.3億元,而去年公司未有此類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東軟集團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金額在2022年末仍高居不下,達15.5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5%,占公司凈資產近17%。此外,存貨風險也引人關注,截至去年末,公司存貨規模高達54.52億元,創歷史新高,占公司凈資產近六成。
除此之外,東軟集團2022年末的資產負債率達到歷史新高,首次突破50%,達到50.66%,相較于2021年上升3.43個百分點。
從當前公司股東架構來看,東軟集團目前處于無實控人狀態,其單一第一大股東大連東軟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4.24%,該公司董事長劉積仁也是東軟集團的董事長。
根據工商信息數據顯示,劉積仁在大連東軟控股有限公司的最終受益股份僅為14.06759%。據此計算,劉積仁在A股上市公司東軟集團的股權比例僅為1.99%。
分拆不斷,“AI 醫療”能否扭轉局面?
作為中國首家軟件上市公司東軟集團的創始人,劉積仁是中國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并在33歲時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在40歲時便擔任了東北大學的副校長。
當前,除了東軟集團作為A股上市公司外,劉積仁也在打造“東軟系”。
近年來,東軟集團不斷拆分多家公司,其中包括東軟教育,還有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望海康信和東軟睿馳,覆蓋了教育、電信、電力、金融和制造等各個領域。
而東軟集團資本運作的核心邏輯是分拆和MBO,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分拆推動創新業務的發展,通過MBO促成對東軟集團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東軟集團版圖下最受關注的便是醫療大健康板塊。其中,東軟醫療也是最早成立的公司,專注于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另一家公司東軟熙康則是云醫院板塊的運營主體,而東軟望海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
就在五個月前,第四次沖刺IPO的東軟醫療宣布終止上市。據悉,自2015年從東軟集團獨立拆分出來后,東軟醫療不斷在沖刺上市,而東軟醫療在一級市場也備受青睞。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擬引入投資者,弘毅投資、高盛、通和、東軟控股采用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出資27.33億元,對東軟醫療戰略投資,投前估值25億元。
2022年5月,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這兩家公司分別是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及服務提供商和云醫院平臺服務商,此后再度折戟。
雖多次上市受阻,但東軟醫療在國內AI醫學影像的地位可圈可點。
今年以來,受AI醫療概念被熱捧,東軟集團的股價在2023年大幅上漲。公司在醫療信息化等多領域的AI技術較為領先,涉及醫學分析、影像標注、輔助診療、生物識別和智能化VTE等方面的布局。
3月23日,東軟醫療發布了CT全流程AI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實現了從掃描到成像到診斷的全流程智能化,同時兼具高清圖像、高精度診斷和高效工作流的優勢。全新升級的CT深度學習重建算法實現了更高清、低劑量的成像效果,并聚焦于心胸腦三大系統,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創傷中心建設提供支持。
據悉,CT全流程AI解決方案實現了三大功能:AI掃描、AI重建和AI診斷。其中,A-Eye智能擺位系統實現了安全高效、一鍵到位的AI掃描,Clearlnfinity深度學習重建實現了降噪去偽影、低劑量高清成像的AI重建,而全域AI輔助診斷則實現了智慧心胸腦全科室發展,并助力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和創傷中心多中心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東軟集團對2023年的經營計劃進行了預測,預計營業收入將達到106.3億元,增長12%;營業成本預計將達到79.1億元,增長5%;期間費用預計將達到22.9億元,增長15%。
對于今年東軟集團的業績走勢情況暫不可知,但從集團背后股東來看已有大佬悄然布局。
時隔八年,“軟件牛散”劉世強再進前十大流通股東
從2022年財報的股東數據看,公募基金對東軟集團持倉力度增強,去年末有183只基金合計持有1.03億股,相比2021年末144只基金持股0.83億股,持股基金數量和基金持股數均有所增長。
而縱觀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也出現了被稱為“軟件大亨”的劉世強。
據悉,劉世強則因操作多只軟件股大賺,一度被戲稱為“軟件大亨”。從當前東軟集團的十大流通股東來看,劉世強合計持股1200萬股,占總股本0.98%。
雖此番劉世強為新進股東,但劉世強與東軟集團的淵源可追溯至2015年,而劉世強曾在東軟集團巨額定增前“踩點”入駐。
從此前2015年數據來看,當年四季度劉世強進入東軟集團前十大股東名單,以4550萬股成為東軟集團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66%。
而此后2015年12月東軟集團發布公告稱,擬向東軟控股、中國PICC資產管理、第三大股東自然人劉世強合計發行不超過1.59億股。發行價格不低于18.22元/股,募集資金不超過29億元。其中,劉世強擬出資4億元認購2195.39萬股。
根據東軟集團當時公布的定向增發計劃,劉世強在那時已經持有公司4550萬股股票。隨后不久,上市公司宣布停牌籌劃重大事項,接著披露了定向增發計劃。該計劃一經公布,東軟集團的股價在短時間內急劇上漲,劉世強的投資也因此得到豐厚回報。
但是,進入2016年后,東軟集團股價開始下跌,劉世強也在第一季度開始快速減持股票,退出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截至第一季度末,東軟集團的第十大股東徐延超僅持有980萬股股票,因此劉世強在第一季度至少減持了3570萬股股票。此后多年來,他再也未能進入東軟集團的前十大股東之列。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劉世強進入東軟集團前十大股東之際,原點6號基金在同一時期也精準進入東軟集團,2015年底,原點6號持有東軟集團1743.41萬股,為第八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40%。此后2016年一季度,原點6號退出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
而原點基金與劉世強的關系也頗為“曖昧”。在2013年5月,劉世強曾出任私募基金原始資產法人代表兼總經理,成功在私募行業占據一席之地。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起源資產旗下多只產品收益頗豐,成為私募界的一顆閃亮之星。
然而,2014年底,劉世強突然將所持有的原資產股權進行轉讓,并卸任相關職務,呈現出與公司“分道揚鑣”之勢。
此后劉世強“單飛”后重倉了包括用友網絡、太極股份、中航西飛等多只科技軟件股票,然而,劉世強雖離開原點基金卻多次與原點基金“共進退”多家上市公司。
時隔八年,劉世強再度現身東軟集團前十大流通股東,是否嗅到到什么“新商機”,值得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