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4日訊(記者劉晨瑋 通訊員張曼舒)破解特大城市養老難題,武漢一直在用行動應答。13日,全市民政工作會議上介紹,2022年,武漢將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000張,繼續圍繞“老有所養”,讓養老服務更有溫度、覆蓋更有廣度、保障更有力度。
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000張
據介紹,目前,武漢市常住老齡人口達212萬人,占常住總人口17.23%,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多,對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武漢啟動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并在各區開建家庭養老床位,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打造了家庭養老床位1600張。
老人在護理員的幫助下體驗使用“智能護理床”。新華社發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武漢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養老,建設市區協同的養老服務綜合平臺,“互聯網 居家養老”新模式被評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
2022年,武漢將繼續推進人工智能養老社會實驗試點,優化市區養老服務平臺功能,持續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000張,居家上門服務1.1萬人,適老化改造2500戶。
面向低收入人群 每月服務不少于30小時
家庭養老床位主要是面向本市戶籍且在本市長期居住的城鎮低收入(含低保)和農村低保家庭中失能的老年人,中心城區個人收入低于上年度人均退休金水平、重度失能的老年人。
記者了解到,老人或家屬通過武漢養老APP提出建床申請,社區或服務機構可代老人申請,系統可調取老人能力評估結果,在鄉鎮(街道)對老人能力等級和收入水平進行查驗。之后,服務機構安排服務人員上門,與老人確認建床需求,簽訂服務協議,進行智能化與適老化改造。設備數據實時上傳至區級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實現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家庭養老床位還可比照服務機構享受老年人意外傷害險補貼和床位運營補貼。
服務機構每天早、晚通過信息設備各查房1次,每月累計服務時長不少于30小時,其中,生活照料服務不少于服務總時長的1/3,醫療護理服務不少于2次,鼓勵提供中醫康復、預防保健、康復訓練、康復護理等服務。依靠家庭養老床位,將有望實現“養老不離家”。
家庭養老衛生間里安裝了防摔倒的扶手。長江日報記者喻志勇 攝
智能床墊實時監測心率、安裝護欄扶手、一鍵自動報警……根據《武漢市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實施方案》,2021年,已有一系列居家適老化設備正進入2073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中,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讓老人更安心地居家養老。同時,武漢全面落實高齡津貼制度,全年累計發放高齡津貼3.25億元,受惠人數達25.5萬人。
入住養老機構均可享受醫養結合服務
今年1月,位于漢陽區社會福利院內的漢陽區養老服務中心進入試運行階段,率先投入30張醫療床位,這是武漢首個區級養老服務中心。
該中心引進了醫養結合機構武漢陽光護理院,已獲準市級二級醫療機構資質,將醫療服務和康復護理融入專業照護過程,不僅讓入住福利院的老人可享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中心也將為周邊老人提供上門養老服務。
護理員為老人提供照護服務。新華社發
記者獲悉,全市275家養老機構中,內設醫療機構的有53家,208家機構開展了協議醫療或簽約醫生服務。目前,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率達到94.9%,今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00%,這意味著入住養老機構均可享受醫養結合服務。此外,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達到60%以上。
增強普惠養老設施供給
2021年發布的《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到2022年,全市將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據了解,去年,武漢市建成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20個、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站)137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務點)340個。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增強普惠養老設施供給,今年,將新(改、擴)建20個街道綜合體,80個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站)、140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服務點),新增養老床位2000張。此外,我市將繼續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擴大社區老年助餐點覆蓋面,切實提高為老服務能力。
【編輯:鄭曉曉】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