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下一個風口在哪?工程類工業軟件發展趨勢大剖析(上篇)》
我國智能建造面臨嚴峻挑戰,在工程行業中極度缺乏大型的通用軟件平臺和整體解決方案,且國內軟件企業較國外競爭力不足。面對困局國內企業該如何破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軟件之路,是所有軟件企業長期在思考的問題。希盟泰克深耕工程行業信息化20余年,總結了一些經驗以供各界參考,我們認為應堅持“一體兩翼雙渦輪”的發展目標,一體指的是堅持國產自主可控,兩翼是指開源和云SaaS兩種商業模式,雙渦輪是指硬件企業與行業應用企業共同發力、協同發展。
國產自主可控是核心,堅持發展不動搖
上文我們講到工程行業應用的軟件絕大部分都是國外進口,“卡脖子”現象十分嚴重,開發自主可控的工程類工業軟件迫在眉睫,這不僅是國家趨勢,更是行業趨勢。
根據《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白皮書 (2020)》數據,2019年中國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率僅有5%,生產控制類為50%,經營管理類為70%。在高端工業市場,國產化率更低。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因此,不管是客觀還是主觀,解決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卡脖子”的問題,減少對國外軟件產品的依賴實現軟件國產化,是贏得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任務。工程類工業軟件未來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國產自主可控基礎上。
開源、云SaaS兩翼并趨,企業面臨抉擇
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行業,智能建造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工程行業的迅速發展,深刻影響工程類工業軟件從設計、施工、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工程類工業軟件是智能建造轉型的關鍵支撐。然而,從國內工業軟件發展現狀來看,高端工業軟件缺位、三維引擎等底層核心模塊能力不足、工程類工業軟件應用“兩層皮”現象等問題依然存在。相較之下,本土工程類工業軟件的功能和成熟程度與市場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認為,要顛覆現有的技術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依靠顛覆式的技術,二是依靠創新的商業模式。工程類工業軟件的破局之路道阻且艱,開源和云SaaS不失為一種新的思路。
開源所具備的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等特點,讓其能夠有效加速軟件迭代升級,促進產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完善。比如,西門子的實時操作系統Nucleus RTOS通過開源,加快復雜多樣的軟件架構的實施;達索系統的三維建模引擎Open CASCADE也通過開源,讓該產品一躍成為全球主流幾何造型基礎軟件平臺之一;同樣,Aras通過開源的商業模式成功從一家小型軟件企業成長為躋身全球PLM領導廠商行列的知名企業,整體競爭力排名位居全球第三。
目前我國在工程行業領域,尚未出現這樣占據了主導地位的開源軟件。相對于一般軟件,工程類工業軟件研發難度大、體系設計復雜、技術門檻高,因此研發周期也更長、研發迭代速度慢。開源能夠很好地聚集行業力量,可以將更多的開發資源、用戶資源納入產品的創新體系,還能擴展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所以,開源將成為我國工程類工業軟件彎道超車騰飛的翅膀。
云SaaS賣的是持續性服務。企業服務器部署在云上,有成熟的標準化產品,依據客戶所需要的功能模塊進行配置后就可以上線使用。SaaS模式會為企業帶來健康的現金流和夯實的估值基礎。比如Autodesk,僅用時3年,SaaS業務營收占比提升至86%,成為工業軟件公司轉型標桿。
云SaaS的本質是以互聯網的形式向企業出租相對產品化的軟件產品。相比于傳統的定制化、私有化企業軟件,SaaS核心充爭力是互聯網基礎設施帶來的極低邊際成本以及快速發展期數量巨大的潛在客戶群體。這種模式對于通用型軟件是非常友好的,我國的金蝶、用友等都在持續發力。對于工程類工業軟件這樣相對垂直的軟件,筆者認為則需在大B端進行模塊化的定制開發,通過大客戶不斷迭代、完善產品矩陣。以標準化平臺 模塊化功能的方式下沉到中、小型客戶。
結合硬件和行業用戶,雙渦輪助力彎道超車
國產工業軟件由于起步較晚,整體存在“小、散、差”等痛點,產業鏈并不完整。目前國內工業軟件逐漸呈現出“融合應用”“軟硬并重”的發展趨勢。在工程類工業軟件發展過程中,產業鏈不斷升級提速,大量大型建設項目落地實施,為眾多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加上國家政策的鼓勵,國產工業軟件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結合硬件,軟硬融合并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發展工業軟件,關鍵是要“硬碰硬”,讓它解決制造業實際問題,破解生產“痛點”。工程類工業軟件更是如此,從上游到下游都需要軟件和硬件融合,通過硬件賦能軟件,通過軟件加強硬件應用和管理,共同推動工程類工業軟件發展壯大。
聯合應用企業,深挖需要!在工業化進程中,需要不斷積累工業技術實現工業技術軟件化,以此孕育出優秀的工業軟件。工程類工業軟件的迭代更為緩慢,只有凝聚應用單位力量,提煉核心需求,解決行業關鍵共性問題,才能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工業軟件產品。
我們必須堅定以國產自主可控為核心,解決關鍵軟件“卡脖子”問題。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形成飛躍式發展,結合硬件和行業需求補齊短板打造堅固且完善的產業鏈,全面提升我國工業軟件核心競爭力。作為工業軟件企業的我們可根據以上幾大趨勢進行布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