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和關鍵。脫貧攻堅以來,漢陰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1億元,形成扶貧(銜接)項目資產25.4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5億元,公益性資產13.7億元,到戶類資產8.2億元,如何管好用活這批扶貧(銜接)項目資產,事關農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漢陰縣緊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創新推行加入一個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一項長效特色產業、扶持一筆產業獎補資金的“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把貧困群眾牢牢鑲嵌到產業鏈和利益分配環節中,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產業短小散、覆蓋不到位、帶貧效果不明顯、缺乏持續性和適度規模的中長期主導產業等突出問題,走出一條產業發展與帶貧益貧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漢陰縣成立“三個一”產業專業合作社137個,入社群眾達1.4萬余戶,累計入社資金8400余萬元,基本實現在冊脫貧戶全覆蓋。發展產業基地8.1萬畝,其中:種植茶葉3.5萬畝、蠶桑1.1萬畝、獼猴桃0.9萬畝、林果1.4萬畝、中藥材及其他1.2萬畝。為持續鞏固“三個一”產業基礎,破解部分項目資產管理職責不清、想管管不住、可管可不管的問題,精準落實鄉村振興聯農帶農機制,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漢陰探索項目資產管理機制,實現經營性資產保值增值、公益性資產高效運轉,到戶類資產持續發揮效益,為鄉村振興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信息化管理明晰所有權
“一項一卡”摸家底、算總賬。根據資金來源和實施單位,界定項目資產所有權。各鎮和涉關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資金性質、資產類別、管護移交等20多項要素,對6類扶貧(銜接)項目資金形成的資產登記建賬和信息上卡,匯總生成縣、鎮、村三級的經營性、公益性、到戶類3類資產管理卡片2852份,做到分級分類、應納盡納、統一管理。
“一碼一網”核準確、建臺賬。將項目資產逐項進行條碼化管理,使每一項扶貧(銜接)項目資產生成唯一二維碼,確保“一產一碼”,通過掃碼便知項目資產信息,形成資產確權、登記、移交、使用工作閉環。
“一鎮一訓”強督導、防錯賬。縣財政、鄉村振興聯合組建常態化督導組,逐鎮培訓、輪回指導、督查銷號,通過采取財政與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與各鎮各涉關部門、財政與各鎮各涉關部門3輪對賬,錄入全國防返貧系統資產管理模塊和財政系統項目資金臺賬,做到資金、項目和資產“三統一”,有效防止資產信息“錯、漏、重”問題。
市場化運營放活經營權
“四個一”管好公益性資產。實行“組建一支隊伍、安排一筆資金、制定一套標準、開展一次考核”的“四個一”公益性資產管護模式,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形式組建一支管護隊伍;縣財政每年安排一筆扶貧(銜接)項目資產專項管護經費;縣公產經辦中心和行業主管部門分類制定一套管護標準;將資產管理納入縣對各鎮和涉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如在飲水安全設施管護領域,按照“保本微利”原則,通過量化賦權改革,探索形成規范化建設、科學化提質、市場化管理、智慧化運維的“智慧水務”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投入不足、管理不善、運轉不暢難題,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99.3%,水質合格率100%,成功創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混合制運營經營性資產。一方面實行企業帶鎮村。率先在試點村成立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縣、鎮、村通過項目資金、硬件設施、土地資源和氣調庫、民宿、桃園等經營性資產作為資本注入,明確三級占股比例,將村級產業管護、景區改造、垃圾清運等事項全部移交公司管理,實行經營性資產村級集體經濟市場化運作,如漢陰縣盤龍試點村已成功融入安康“三日游”經典旅游線路,連續舉辦兩屆桃花旅游周活動及紅桃采摘節,吸引周邊游客游玩,累計接待各地游客超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25萬元。
推行聯合社運營。在各鎮成立扶貧(銜接)項目資產后續管理聯合社,由聯合社牽頭、各村配合,將本鎮范圍內形成的扶貧(銜接)項目資產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變“散”為“強”構建產業聯盟,化“單”為“團”實行資源共享,搭建協作“大平臺”,按占股比例分配收益。如漢陰縣觀音河鎮六個村以獼猴桃為優勢特色產業,該鎮成立獼猴桃產業聯合社。由聯合社牽頭,利用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銷售渠道,僅2021年該鎮義興村、中坪村兩個先行試點村共有170余畝獼猴桃掛果采摘9萬斤、產值70萬元。
“支部聯建”強化管理隊伍
共推聯建覆蓋。通過大聯小、強聯弱、川聯山、近聯遠,159個村社區、90個企業、56個縣直機關黨組織,建立15個區域化黨組織,其他228個黨組織通過村村、村企、城鄉等聯建方式結成114個聯建對子,發揮聯建機關支部黨建優勢和企業黨組織帶頭發展優勢,與村社區共建組織、共帶隊伍、共育人才、共謀發展。
共建先進支部。圍繞村級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定期聯席會議、干部互派掛職、區域集中培訓和聯建聯動考核等五項運行制度,開展聯建活動520場次,培育村級后備力量560名,建成省、市級標準化規范化示范黨支部24個、省級“五星級”黨組織五個,黨組織組織力顯著提升。
共謀長遠發展。聚焦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目標,著眼未來五年至15年選優派強“生力軍”,漢陰縣抓住鎮村換屆契機,鎮級提拔重用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占比達98%,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1歲,實現鎮村帶頭人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目標。
“資源聯享”推動互利共贏
盤活發展資源。通過租賃、聯營、參股等方式,推動聯建各方土地、林地和信息、人才、項目資產等生產資源跨地域、跨行業整合,累計盤活土地12.7萬畝、資金8660萬元、381名農機專家一線服務,實現資源聯享聯用,推動資源增值提效。
筑巢引才賦能。與江蘇省農科院簽訂人才合作框架協議,與中國農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行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10所高校建立人才戰略合作關系,引進17名高端人才,回引32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確定23個返鄉創業項目,以“人才 項目 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共享發展成果。建立股份化、協作化、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將集體收益與群眾利益緊密捆綁,促推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同增收、共致富。全縣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01元,獲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桿縣”“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等榮譽。
“產業聯盟”做強富民產業
做強同質聯營。以“黨支部 產業聯合社 分社”等方式,推動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等組建同類型產業聯盟60個,新組建主導產業協會10個,村級經濟合作組織141個,實行規劃布局、生產服務、技術指導、包裝銷售、風險管控“五統一”,推動富硒食品、特色果蔬、農旅康養等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
做強異業聯動。堅持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跟進到哪里。組建產業黨組織,跟進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延伸,細分聯建各方發展要素,推進不同產業種類、不同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合同、協議、訂單等關系,錯位發展種養增殖、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物流運輸等發展環節,加速優勢企業、優勢人才、優勢資源跨行業整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聯盟產業優勢互補、各展所長。全縣組建區域性不同類型產業聯盟13個、原料基地30余個、生產加工車間87個。
做強龍頭聯帶。以聯建黨組織為核心,發揮主體企業、產業園區的市場競爭優勢,帶動聯盟成員生產資料采購、生產加工、質量管控、市場銷售,與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建立穩定購銷關系,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全縣培育市級航母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42個,新發展蠶桑、茶葉、果蔬等特色產業6.89萬畝,全縣基本形成“南茶北果川道園”產業發展格局。
(作者為漢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