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對于教育培訓行業“預付費”資金風險的防范,部分做法也可資其他行業“預付費”監管借鑒。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近年來,教育培訓機構發展勢頭迅猛,但也出現了不少預先收取高額培訓費后“人去樓空”的現象。據央視報道,新年伊始,多地教育主管部門針對社會關注的校外培訓機構“預付費”情況出臺新政,對其資金使用情況細化管理。與此同時,專家也指出,在線教育培訓同樣面臨預付費后消費者資金風險。
培訓機構突然跑路,導致部分家長繳納的高額培訓費打水漂,這類情況近年來時有發生。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培訓機構倒閉現象有所增多,也間接放大了“預付費”監管不足帶來的風險。在此背景下,多地出臺新規,嚴管教育培訓機構 “預付費”,無疑正當其時,順應了社會期待。而對整個“預付費”消費市場的規范,則需有頂層設計跟進補漏。
就多地針對教育培訓機構推出新規的具體內容來看,都重在加強對培訓機構的資金監管,并提升對相關風險的預警力度。比如,合肥市教育局會同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的“校外培訓機構學員預繳費服務系統”,將為家長提供查詢、機構預警等功能,可實時監管校外培訓機構學員預繳費資金;福州則明確,各校外培訓機構應在銀行開設唯一的培訓費資金專戶,并設定最低余額等。
應該說,這些措施,填補了一些培訓機構“卷款跑路”導致消費者維權無門的監管漏洞,為消費者的資金加上了一把安全鎖。當然,各地培訓機構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小的培訓機構如何確保及時納入監管范疇,也還考驗政策的執行力度。此外,還有必要增加相關信息的透明度,讓消費者都可事先了解培訓機構的資金狀況,以真正“趨利避害”。
至于近年興起的在線培訓機構,部分線上機構規模往往更大,不少本就是建立在風投資本基礎之上的,一旦資金鏈出問題,更易給消費者權益造成傷害。對此,也應吸取傳統線下培訓機構的前車之鑒,及早堵住資金監管漏洞,為在線教育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教育培訓,不管線下還是線上,都已成為現代家庭的一項重要消費,其市場規范程度尤其是“預付費”等資金管理,直接關系到億萬家庭的權益。而強化行業的監管規范,實際也是間接提升行業門檻,有利于把一些“渾水摸魚”的機構擋在市場之外。
當然,作為一種新消費模式,“預付費”消費并不只在教育培訓市場中存在,要對此予以徹底規范,尚需頂層設計上的統一跟進。而這方面,也有地方已經開始了相關探索。如2019年底,北京市相關部門就聯合起草了《關于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對多個行業常見的預付費繳納、退費、糾紛解決等問題予以明確。這種統一的監管模式,或代表預付式消費市場監管制度完善的一個方向。
可以說,這次多地對于教育培訓行業“預付費”資金風險的防范,部分做法也為其他行業“預付費”監管提供了現實啟示。而在大力倡導提振消費的今天,強化對預付式消費市場的監管規范,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培植消費信心的重要一環。正因如此,相關規則的制訂和完善,還需加速推進、落地。
編輯:何睿 校對:付春愔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