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暨 CSDN《中國 101 計劃》系列數字化轉型場景之一。
《中國 101 計劃——探索企業數字化發展新生態》為 CSDN 聯合《新程序員》、GitCode.net 開源代碼倉共同策劃推出的系列活動,尋訪一百零一個數字化轉型場景,聚合呈現并開通評選通道,助力企業數字化生態體系建設。
場景解讀
在以往傳統的情況下,文件、檔案都是以紙質的形式保存的,這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檔案逐年增加,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同時會給查閱帶來一定的困擾。
如今隨著電子印章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傳統文件轉換為電子文件,這樣雖然使簽字蓋章更加便捷,但由于業務分散,數據往往不在同一個系統中,這無疑會給歸檔整理增添負擔,時間長了甚至容易造成丟失。
近幾年,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對檔案管理提出了新的倡議,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明確電子檔案和傳統載體檔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不難看出,檔案管理的數字化趨勢在加劇,以后有可能檔案可以單獨以電子形式歸檔。
傳統走向新生,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檔案管理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各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挑戰——
- 如何自動接收來自不同系統的電子檔案?
- 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如何統一管理?
- 怎樣在大量的檔案文件中精準查閱和高效利用?
- 如何確保歸檔后的文件永久封存、不被篡改?
- 從生成到歸檔的過程怎樣把控?是否可以追蹤記錄?
對此,泛微檔案管理專家陳馳認為:新形勢下的檔案管理意味著,從檔案的生成、整理、查詢、利用、鑒定到銷毀,整個生命周期都做到電子化,并且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實現所有歸檔數據防篡改,從而構建一個讓數字化成果永久封存、可查可驗的電子檔案管理平臺。
數字化賦能
場景一:統一管理,所有文件可歸檔到一個檔案中心,為不同角色提供服務
檔案管理通常會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崗位,因此需要將分散在各個功能模塊的數據抽取出來,集中匯總,再根據不同崗位、不同角色進行推送。
比如對檔案管理員來說,檔案的接收和整理是最重要的,同時能夠及時處理借閱申請、實時掌握檔案庫的使用情況;普通員工最關心的是檔案的快速查閱和利用,也希望能查看歷史記錄;而系統管理員更注重對系統整體運行情況的實時監測,以確保及時調整需求。
場景二: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從檔案的收集、整理、利用、鑒定、銷毀等全程電子化
在檔案接收階段,當文件審批流程結束后,可將文件歸入相應的接收庫中;紙質檔案可以以掃描、影像文件的形式上傳。檔案管理員可對接收文件所屬的目錄號、文號、文件順序號、保管期限、責任人等信息進行補充整理。
在檔案整理階段,可以預設規則實現自動排序、組卷、編號等。另外重要的一點是針對檔案元數據的管理,元數據描述了檔案的內容、結構、背景以及管理過程,為了確保其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系統可對其進行四性檢測并生成報告,這樣進一步確保了檔案工作的安全、嚴謹。
對于檔案的借閱,用戶可通過檢索找到所需檔案,申請借閱;審批通過后可在線預覽或下載帶有水印加注的文件。同時,所有的借閱、查看、下載次數會留痕,對管理員可見。
關于檔案的鑒定和銷毀,系統將提供智能化服務,對檔案價值進行分析,確定保存期限,并能檢索出即將到期的檔案,待確認后進行銷毀,這個記錄也會被永久保存。
場景三:自動收集各個異構系統歸檔文件和數據,實現 100% 歸檔,并對用戶行為存檔
電子檔案管理系統應支持通過批量導入、手動導入或接口集成的方式從異構系統收集各類檔案,比如人事檔案中人員相關的履歷、任免等材料以附件的形式歸檔。這樣通過相應的可視化配置,快速集成來自 OA、ERP、CRM、HR 等各個異構系統的檔案數據,實現 100% 歸檔。
此外,用戶行為存檔是指對檔案的收集、整理、利用、檢索、查看、下載、維護等操作留痕,系統會對這些日志記錄添加數字簽名后再次存證,確保所有操作有跡可循,有效防止內容篡改。
場景四:針對財會檔案,滿足電子會計憑證的管理需求
財務會計檔案是反映企業經濟業務發生情況的重要證據,在管理上應極其重視。
以憑證檔案為例,當 OA 中的費用報銷流程審批結束后,系統會根據年月自動接收到對應的門類下,而與該報銷相關的記賬憑證、單據、電子發票等以版式文件形式存入檔案系統。
如此一來,原本分散在 OA、財務、銀行系統的各類憑證會關聯起來,管理、使用起來更便捷。
企業數字化之路已開啟
如今,數字化辦公已經走進各行各業,這不僅推動了企業電子化、智能化的轉型,更多的是利用數字化思維來進行系統化、體系化、結構化思考,這樣的轉變,才能推動組織結構、人均效能的升級,促進各組織間的協同管理。
由此可見,數字化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產業全面數字化已是必然趨勢。為此,CSDN 聯合多家企業,全新推出《企業數字化之路》系列專欄,著眼于認知、管理、運營經營、決策等數字化轉型場景,賦能產業變革、降本增效。
SDN 聯合多家企業,全新推出《企業數字化之路》系列專欄,著眼于認知、管理、運營經營、決策等數字化轉型場景,賦能產業變革、降本增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